面瘫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均為輕微事件惟不常見已交評估工作小組分
TUhjnbcbe - 2021/7/18 16:20:00

均為輕微事件惟不常見已交評估工作小組分析

兩男女接種疫苗後面癱腿痛

新型冠狀病*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昨日接獲兩例新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接種的34歲男子及女子分別出現面癱及腿痛。當局表示,該2宗接種後不良事件均為輕微事件,但因不常見,已交由“新冠病*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分析討論。另外,較早前公佈的另一宗青年接種mRNA疫苗後出現面癱的事件,經新型冠狀病*不良事件評估小組評定,與疫苗接種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不確定。

據應變協調中心公佈,昨日接獲的2例新型冠狀病*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中,第1名患者為34歲女性,於4月5日在衛生中心接種了第2劑新型冠狀病*mRNA疫苗,4月15日晚上進行室內健身單車運動約10分鐘後,感覺雙大腿無力,4月16日感雙大腿疼痛,4月17日疼痛加重,4月19日前往科大醫院就醫並進行檢查,4月20日驗血結果顯示肌酸激酶顯著升高,轉介至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就醫並收入急症病房治療,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患者目前情況穩定,肌酸激酶逐漸下降。第2名患者為34歲男性,於4月18日在衛生中心接種了第1劑新型冠狀病*滅活疫苗,4月20日患者開始出現左邊咬力下降及左眼瞼閉合稍差等症狀,當晚前往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就醫,診斷為貝爾氏麻痺症(Bell’spalsy),俗稱“面癱”,予以對症治療後已離院,無需住院。應變協調中心表示,以上2宗接種後不良事件均為輕微事件,但因不常見,已交由“新冠病*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分析討論。目前世界各地未發現橫紋肌溶解症在接種新冠病*疫苗人群高於一般人群,而貝爾氏麻痺症在接種人群中也沒有明顯高於一般人群。新型冠狀病*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較早前公佈的另一宗接種後出現的貝爾氏麻痺症,經新型冠狀病*不良事件評估小組評定,事件和疫苗接種之間的因果關係為不確定。應變協調中心指出,橫紋肌溶解症是指肌肉壞死釋放出肌肉細胞成分至細胞外液及循環系統中,當大量肌球蛋白被釋放出來,會造成腎小管阻塞,使腎臟功能失調。病因包括外傷、組織被壓迫、肌肉過度疲勞、高體溫症、藥物和*物、感染及電解質不平衡等。常見症狀包括茶色尿、肌肉疼痛及無力,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及急性腎衰竭。貝爾氏麻痺症是由第七對腦神經(面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一側面部肌肉突然無力或癱瘓,確切病因不明,多數病人在發病2周內開始恢復面部神經,多數病人3至6個月內可完全恢復;類固醇治療可改善。貝爾氏麻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過去5年本澳三家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鏡湖醫院、科大醫院)每年就診的貝爾氏麻痺症的新發病人數佔人口的比例合共為10萬分之55至61,平均每月10萬分之4.5至5.1。本澳至今共55,人接種新冠病*疫苗,出現貝爾氏麻痺症的比例為10萬分之3.6,發生率未見高於本地背景發病率。應變協調中心強調,接種後出現不良事件不等於疫苗的副作用,兩者是不一樣的,在專家未能判斷事件與疫苗有因果關係之前,不能貿然判斷事件由疫苗引起。而且疫苗上市使用時會建立一個監測系統觀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亦有一套嚴謹程序和標準,包括事件的一致性、相關強度、特異性、時間相關性、生物合理性等。因應新型冠狀病*疫苗接種的開展,衛生局成立了新冠病*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由多個醫療專業範疇代表組成,當有接種者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後,會分析及作出評估其因果關係,以加強澳門接種新型冠狀病*疫苗的監測和跟進工作。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均為輕微事件惟不常見已交評估工作小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