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卫生宝鉴》、《名医类案》、《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写了《名医类案》里开篇第一张小故事。两味药,*芪加上防风,把中风患者“熏醒”了。这个事儿,我不知道你看过了没有。
其实,*芪配防风,取水煎液外用,这个放在今天,是不会被采纳的中风治疗方法。毕竟,现在的医学技术,比古代强多了。中风患者,如果证属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者,用它来辅助治疗,还算可以。具体的,之前的文章已述,我不再多讲。
今天,我继续给你讲《名医类案》里头的小故事。
它同样发人深省。
说的是谁呢?是元代的医学家,罗天益。
有一回啊,罗天益接手一个患者。
这个患者,还挺尊贵的,医案记载是“太尉忠武史公”。这人都七十岁了,在当时可谓是高寿。
话说年的这一天,太尉忠武史公在圣安寺里歇息。当时天冷啊,屋子里头烧了一炉煤炭火。
这个火,当时还很旺,就在太尉忠武史公左侧那么烧着。渐渐地,太尉忠武史公就感觉到左侧颜面发热明显,而且左侧脸颊有微微汗出。
当时,太尉忠武史公还没觉得什么。接下来,老人家要出去。可是等他和众人走到室外的时候,可能是见风吹的,立刻口眼歪斜,左边歪向右边。
这可怎么办?很快,罗天益就赶来的。
看到这个情况,罗天益先是举荐了一个针灸医家,在患者左侧的地仓穴、颊车穴进行艾灸,然后,把手摩擦热乎了,放在患者右侧面颊上“熨之”。
接着,罗天益就开了一张方子。这方子,每一味药的用量是多少,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用了哪些药,却一清二楚地记了下来。这就是升麻汤,加上防风、秦艽、白芷、桂枝。
这里的升麻汤,我得说一下。中医历史上,有21个升麻汤。怎么回事?重名了嘛!罗天益到底用的是哪个升麻汤?医案里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罗天益所著的《卫生宝鉴》里头,有一个升麻汤。而且,这张医案,就出自《卫生宝鉴》。可见,罗天益用《卫生宝鉴》里的升麻汤,几率最大。
而且,从方药组成和主治来看,《卫生宝鉴》里的升麻汤,最贴切。这方子,组成是升麻、葛根、白芍、炙甘草、白芷、*连、*芩、川芎、犀角、荆芥、薄荷。它的主治,是经络中风热,头目昏重,面赤热多。
实际上,分析这个太尉忠武史公的发病经历,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他其实就是受了寒热刺激,阴阳失衡而发病。
你看,他最初,在屋子里烤火,室内温度高,都把一侧的脸烘得微微出汗了。这个时候,腠理舒张,容易为外邪所伤。恰好,太尉忠武史公又出门了。外头气温低。寒邪顺着舒张的毛孔进来,左侧面颊立刻就出现异常了,筋脉僵紧,向右侧歪斜。这就是风寒之邪中经络。
这时候怎么办?肯定要扶正气、散风寒啊。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罗天益用药的意图了。荆芥、薄荷、白芷、桂枝、秦艽,这些都是解表散寒、温通经脉的。白芍和川芎,可以行气血,柔筋缓急。犀角可以解痉。炙甘草、葛根、升麻,入脾胃经,可以固护脾胃,升清阳之气,来濡养头面。*芩、*连,可以清热。当时罗天益曾经给太尉忠武史公诊脉,发现脉浮紧,按之洪缓。浮紧,说明当时正中了风寒之邪。洪缓,说明患者体内有热,阳明气分有热邪。因此,用*芩和*连来清热。
这就是基本的治疗意图。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小故事呢?因为我想告诉你一件事儿,这就是如我在标题里所说:“阴阳失调,就是病”。
你看这个患者,一开始是受热,腠理舒张,一边脸直冒汗。接着又出门,外受风寒。热邪和寒邪轮番刺激,就完全打乱了他体内原本的平衡状态。阴阳失衡,于是发病。
而在治疗的时候,也是在用辛温药来驱寒解表,用苦寒药来清内中之热。这也是在努力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
所以说,发病,源于阴阳失衡。治病,也是着眼于阴阳平衡。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所谓防病,就是要防阴阳失衡。阴阳一旦平和,我们就没病。
比如说吧,你爱吃肉,总吃肉,这就是在破坏阴阳平衡。热性的东西吃得多,蔬菜水果吃得少,阴阳失衡,热邪内积,会出病。
再比如说,你喜欢熬夜,前半夜不睡觉。这也是在破坏阴阳。天黑了,就是该养阴。养阴的机会没了,日久就会阴虚。为啥总熬夜的人,眼睛干涩啊?他阴虚啊,眼睛不得濡养。
又比如说,你不爱运动,或者说没时间运动。这也是阴阳失衡。久坐不动,这是在养阴。动起来,才能养阳。不动,就不养阳,身体阴的一面太重了,于是阴邪就出来了。痰湿,就是阴邪。不爱动的人,湿气总比别人大,道理就在这。
还有呢,该结婚不结婚、该生孩子不生孩子、该发泄情绪却憋在心里……这些,都是在破坏你的阴阳平衡,都是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这个世界,处在阴阳平衡之中。人,作为世界的一份子,也要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主动地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符合了规律,我们的生命,才会按照正常的路径延续,否则就会生病。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
好,到这里,文章该告一段落了。
医案中罗天益治疗面瘫的方法,比较科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体会体会,加以研究。尤其是专业读者,或许可以从中受到一点启发我。当然,我的解读,也不一定对。您听我说,还不如找来《名医类案》或《卫生宝鉴》,仔细看原文,研读一下。您如果有不同意见,不妨在评论区留言批评。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文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