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白癜风怎么治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的身体若有强壮的正气存在,任何邪气都是不可能侵犯的,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多是正气虚弱造成的。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胃,就会强盛我们身体的正气,留住健康。“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也就是说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袭。“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我们能够顺应四季的气候变化,起居有常,避开寒暑,饮食有规律,跟随季节的变化调节心情,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保持健康,否则就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引发各种疾病。那么,一年四季中,我们如何照顾好脾胃,使之不受邪呢?脾气虚弱,春天易犯困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人体因为阳气的升发,也开始活跃起来,再加之人们的心情也受到自然界的影响,精神焕发、心情愉悦。不过,此时人们也会出现—种逆反的现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总想睡觉,这种“懒洋洋”的现象就叫“春困”。春困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一冬的蓄积后,人体内积聚了很多郁热,它们会阻碍阳气的升发,使人精神不振,多见于肝气过旺的人。另外,春季如果不注意调整作息时间,也容易出现春困现象。冬日的作息规律为“早卧晚起”,而春日的作息规律则为“夜卧早起”,脾虚的人更容易发生春困的现象。脾气充实的人,才能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提供能量。但是假如脾气虚弱,加上春季旺盛的肝气制约,身体所需能量得不到满足,所以即便在万物以荣的春季也会整天懒洋洋的,总想睡觉。大家还需要注意一点,春天疲乏无力有时候是某些疾病的表现。比如,精神病发作前可能会出现抑郁、精神不振的状态;肝炎前期也会有低热嗜睡的表现;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为体虚,也会引起困乏。还有人发现,高血压患者在春天嗜睡,哈欠增多时,很有可能是中风的先兆。长夏养脾,先除湿热“脾主长夏”,夏季炎热又多雨,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尤其是脾阳,由于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症状表现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肿。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长夏时节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中*。所以在长夏一定要注意饮食、起居的应时应季变化,以预防疾病发生。为避免湿热,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小满的养生:首先,居住环境上要避免潮湿“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下部。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妇女带下、下肢关节疼痛等,往往都与湿邪有关。因此,在小满时,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其次,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喜燥而恶湿,所以,小满时节湿邪最易伤脾,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症。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能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这里还指出,饮食也不应过凉,因为寒凉饮食最能伤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足。此外,由于消化功能减弱,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还要避免外感湿邪。由于长夏阴雨连绵,人们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倦怠、身重、嗜睡等症,严重者还能伤及脾阳,造成呕吐腹泻、脘腹冷痛、大便稀薄。因此,小满一定要避免湿邪侵袭,做到外出带伞、及时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后要立即服用姜糖水。有头重、身热不扬等症状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等。此外,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极易发霉,人也会感到不适。穿着发霉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因此,衣服要经常晒一晒。“春夏养阳”长夏防湿的关键在于要保养人体阳气,从生活起居入手保证阳气充足,湿邪才不易侵犯。贴秋膘,健脾和胃刚入秋的时候,老北京有“贴秋膘”的习俗,有的人认为,“贴秋膘”就是吃补药、补品,所以这类人不管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情况,就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等集中起来突击食用,称之为“大补”;有的人则认为,夏天天气热,人们不思饮食,所以现在应该好好地吃几顿,把夏天的损失补回来。其实,这些补法不但浪费财力物力,还对健康无益,甚至可能有损脾胃。因为夏天气温高,所以人们胃肠功能普遍不好,多不思饮食,因此,日常中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和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功能亦减弱,秋凉后如果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甚至损害其正常消化功能。这就好像跑步一样,我们必须要先经过慢跑后才能逐渐加快,如果一下吃进大量难以消化的补品,胃肠势必马上加紧工作,才能赶上这突然的需要,势必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无法消化,营养物质不但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冬日巧滋补,一年不受寒到了冬季,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因为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也变得旺盛起来,食量增加。俗话说“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是在强调冬季进补对健康的益处,而传统中医也认为冬季进补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发生,能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整个冬季都应该提倡进补,大雪时更应该进补。不过,进补也是要讲原则的,如果胡乱进补,不但不能强身健体,还会损害健康。身体虚弱的时候,吃些所谓的大补之药,还能将人致死。凡生病用药,必须辨证施治。不管是药补还是食补,都必须有所选择。因为任何一种药物和食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这是由药食本身所具有的性能、作用所决定的。即使是补药,但在身体虚弱或者其他情况下,也可能变成*药。那么,在冬季食补的时候,到底有什么注意事项呢?第一,滋补不要随意服用,无须滥补。一个人如果身体很好,对寒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冬季就不要刻意进补,过多进补不但对健康无益,反而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服用过多的人参,会出现烦躁、激动、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第二,平素胃肠虚弱的人,在进补时应特别注意。药物入胃全靠胃肠的消化吸收,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发挥补药的应有作用。对于这类病人,可先服用些*参、白术、茯苓、陈皮之类调理胃肠的药物,使胃肠功能正常,再由少至多地进服补药,这样机体才能较好地消化吸收。第三,在感冒或患有其他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尤其是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应该等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在滋补的同时,应坚持参加适当的运动,这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对滋补品的消化吸收,使补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机体很好地吸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人在选择补品的时候往往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越贵重越好,其实不然,补品的价值和价格根本不成正比。只要合理搭配,对症进补,食物就能起到“贵重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