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周围性面瘫治疗之我见
TUhjnbcbe - 2021/1/20 8:46:00

现代医学认为:

面瘫多由于面神经的营养血管因受风寒或局部炎症因素刺激导致其痉挛,造成面神经的本身微循环障碍或微血栓形成,使该神经缺血、缺氧、水肿发为本病。

本病急性期主要以病变局部炎症、水肿为主,面神经兴奋性异常升高,治疗应以控制炎症,消除水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为首务,以免神经进一步受损,当此之时,应避免各种强烈的刺激,针刺手法宜轻,否则不但不能消除炎症、水肿,反而加重对面神经血管的刺激,促使神经细胞变性,轻病转为重病,甚则遗留面神经痉挛。

恢复期炎症水肿大多消除,而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面神经兴奋性降低或失去支配作用,治疗应以提高神经兴奋性,恢复其支配作用为首务,当此之时,一般的刺激已不能引起神经的兴奋,针刺时需适当的加大刺激量,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的营养,促使其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我是如何治疗的?

(一)面瘫针刺治疗规律

我认为本病初期刺激量宜小宜微,面部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留针或少留针;后期刺激量宜大宜重,局部取穴宜多,手法宜重,久留针,经临床验证疗效确著。

1.取穴规律为“先远端、后局部”

“先远端、后局部”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针刺取穴时,先针远端穴,后针局部穴,即先本后标之意;其二是指面瘫初期着重取远端穴,后期着重取局部穴。

由于面瘫是外邪侵袭经脉,经气痹阻所致,早期以外邪始中络脉为主要矛盾,正邪相争,正胜邪却则经气无所阻滞,络脉调和,气血周流而不病,故当此之时,应以疏散外邪为大法,着重取具有疏散外邪,调整经气作用的远端穴,而少取病变局部腧穴。

本病后期外邪已去,以面部肌肉纵缓不收为主要矛盾,此时应当重点在通调局部之络脉,使经气调畅,筋脉得养,则纵缓之肌肉得收,故着重取面部腧穴,少取远端穴,或不取远端穴。

2.针法规律为“先浅刺,后透针”

“先浅刺,后透针”是指面瘫初期针刺面部穴时用浅刺法或点刺法,后期用透穴针法(浅刺横刺法)。

病变初期外邪始中,邪在卫表,故宜浅刺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入里。

后期邪气久稽经络,络脉痹阻日甚,故宜采用浅刺横透法,以沟通经络之气,加强对病变部位的刺激量,增强祛邪通络之功。

3.留针规律为“先不留,后宜留”

“先不留,后宜留”是指面瘫初期局部不宜留针,后期宜留针。一般来说病轻而浅急者,少留针和不留针。反之,一些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宜留针,而且宜久留针。

本病初期邪在卫表,病轻邪浅,又卫表为卫气之所司、卫气慓悍滑利而易脱,故针刺宜“针小而入浅”,“浅则欲疾”,不留针;

后期经络瘀阻日久,病情缠绵难愈,需加强刺激量(刺激量=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故宜留针,以加强感应和感应的持续时间。

(二)面瘫用药规律

面瘫一周内,我主张应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瘫初期其证型不外有四:一为风寒证,主以牵正散;二为风热证,主以银翘散;三为热*炽盛证,主以普济消*饮;四为脾虚邪盛证,主以补中益气汤,四型均辅以桃红、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和虫类药。

专家介绍

张智龙博士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现为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临床善于治疗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及放化疗后副反应、面瘫、高血压病、冠心病、癫痫及妇科、儿科等多种内科病证。

出诊时间地点:

周一上午:天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周一下午:天津市医院针灸科

周二下午:天津市医院13:30四楼儿科诊疗中心14:30门诊三楼肿瘤科

天津市医院预约电话

儿科诊疗中心:

针灸科、肿瘤科:

免费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围性面瘫治疗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