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奔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一线快递员王晓溪说。
10月23日下午,第四场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报告会上,汇聚了上海医疗卫生、社区、国有企业、边防检查、快递、新闻媒体等领域先进人物代表。
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本文图片上海市委宣传部供图他组建全国第一支抵达武汉的医疗队上海卫生健康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周密,是当日报告会的首位发言者,他同时也是援鄂医疗队前方工作协调组成员。他在10个小时内快速协调16个区和28医院,组建首支共计人的医疗队,这支医疗队也是全国第一支抵达武汉的医疗队。
周密“穿得暖吗?吃得好吗?防护物资够吗?工作和心理压力大吗?”这些是周密每天与医疗队领队们通电话的必问话题,他详细记录着前方队员的点点滴滴。在武汉,他协调解决了物资保障和人员归口等问题,并时刻与后方保持紧密联系,为医疗队保驾护航。周密坦言,自己是站在名上海援鄂医疗队员身后的千千万万个公务员的缩影。众人拾柴火焰高。医疗系统人员之外,各个行业都为这场抗疫做出贡献。
上海边检总站民警林雨青,在机场严格落实防控工作,严密口岸管控,她凭借专业细致查获了一名护照内有三枚假讫章的旅客,确保了疫情期间的管控严密和安全。同时,她还积极参与防疫宣传,利用下班时间完成《民警防护“三字经”》等防控短视频。
林雨青林雨青说,在她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几十名信息排查员在小小的一间工作室内,每天24小时通宵达旦在大数据库里与时间赛跑,把排查出的信息数据推送到海关和全国的各个口岸。“他们累了喝口浓茶提神,困了洗把脸再战,实在扛不住了在沙发上躺一躺,有人甚至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动作而轻微面瘫。这一切,只为一个信念,那就是:把防境外疫情输入信息最精准、最快速、最全面地发送出去。”她说。
陈霞是来自宝山区顾村镇馨佳园第十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她所在的小区内有多户外来租户,春节开始她就带领全体居委干部,排查返沪人员千余人,同时还身先士卒,做好小区值守和居民居家隔离服务等工作。
陈霞排查、消杀、登记、测温、做宣传、报信息……一天打三百多个电话、走两万多步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天她工作了十八个小时。她说:“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区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力量,没有‘最硬的铠甲’,也毅然选择‘逆行’。”快递员:每天要派-箱子货物
“您好,顺丰快递”——这是一线快递员王晓溪每天要说上百次的普通话语。
他来自顺丰速运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今年2月,疫情不断蔓延,他负责上海交通医院整个院区七栋院楼、上千名医护人员和病人以及医护家属小区的快件收派任务,他也面临了以往从未遇到的收派“高峰”。
王晓溪疫情严峻时期,每天都会有大批的捐赠物资及医院,他几乎每天要派-箱子的货物,工作量比两个人工作时还要增加好几倍。“时常有50箱防护服、20箱口罩、重则公斤的快件,需要第一时间送到医护人员手中。”王晓溪说,他用两轮电动车带件,用手推车推,一趟、两趟、三趟……数不清那些天医院之间多少次,可以说风雨无阻。来自上海石化金昌公司生产部经理陆军,在抗疫期间,作为研发攻关小组主要成员,日以继夜带领设备技术团队攻坚克难,反复改造设备,调整工艺,成果研发出口罩熔喷布专用料,日均产能达11吨。
陆军武汉抗疫的这段历史将被每一个国人铭记,新闻媒体人则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记录者。来自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记者郑朝渊,他的老家就在距离武汉60公里的湖北孝感,他于1月23日就抵达武汉。到达汉口站,在澎湃新闻直播部后方编辑的支持下,他通过视频直播向网友直观展现了武汉这座城市封城的历史性瞬间。
郑朝渊在武汉,郑朝渊与同事魏凡合作刊发报道《武汉现不明原因肺炎,医院》,成为全网最早且独医院隔离病房的报道。医院、医院的开建,运行直至关闭等等,疫情期间多个历史性时刻都通过澎湃新闻平台向外传播,而郑朝渊都是全程参与者。他用镜头记录了诸多的医护人员,医院的拄拐医生饶歆,疫情爆发前他扭伤了脚,行走需拄拐,但始终坚守在重症隔离病房。另外,郑朝渊还与同事们一同拍摄了多幅照片记录了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每一张面孔,都让人觉得亲切可爱;每一幅肖像,都能看到医者仁心。这既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国家影像档案,也是每个医护的个人逆行见证。”郑朝渊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