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助产学专业 [复制链接]

1#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71107/5824577.html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助产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生理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三种机体功能调节方式的概念及其特点,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以及人体中常见的正、负反馈,正、负反馈的生理意义。

2.熟悉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兴奋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

2.熟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3.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章血液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系统。

2.熟悉生理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输血的原则,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Rh血型系统。

第四章血液循环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主要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外周静脉压,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3.了解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心音的产生,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第五章呼吸

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基本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的概念,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熟悉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3.了解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①咳嗽反射;②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其及作用,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熟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胆汁的性质、成分及小肠液的作用。

3.了解咀嚼的作用及吞咽反射,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1.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掌握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

2.熟悉体温调节机制。

3.了解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汗腺的神经支配。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1.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组成。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近端小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K+的重吸收和分泌。钙、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及其保持。排尿反射。

2.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与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组成成分。肾素分泌的调节。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3.了解测定清除率的意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异常。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1.掌握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中耳的功能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2.熟悉眼的折光系统与简化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皮肤感觉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睡眠的时相,对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

2.熟悉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内脏痛的特点,脑电图的波形。

3.了解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内分泌

1.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几种主要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

2.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上述重要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生殖

1.掌握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2.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

3.了解妊娠的过程(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分娩。

第二部分《助产学》50%

第一章绪论

1.掌握助产专业的内涵、助产职业暴露及防护。

2.熟悉助产相关理论。

3.了解助产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展望;助产人文关怀与伦理;助产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的解剖及功能;骨盆各平面及径线;骨盆倾斜度。

2.熟悉骨盆的构成、分界及标记;骨盆轴;骨盆底。

3.了解骨盆的类型及特点;女性生殖器官的血管、淋巴及神经;生殖器官的邻近器管。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掌握卵泡发育与成熟、排卵、*体形成及退化;卵巢所分泌的性激素即雌、孕和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2.熟悉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下丘脑、垂体和卵巢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

3.了解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其它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章妊娠生理

1.掌握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妊娠期母体的生殖系统、乳房、循环系统的变化。

2.熟悉蜕膜的组成;胚胎的发育;胎儿各阶段的发育特点;妊娠期母体的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特点。

3.了解卵子受精、受精卵的输送与发育、着床的过程;胎儿生理特点;妊娠期母体骨骼、关节和韧带、皮肤、新陈代谢的变化特点;妊娠期母体的心理变化。

第五章妊娠诊断与产前检查

1.掌握早、中晚期妊娠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定义;预产期推算。

2.熟悉中、晚期妊娠诊断的方法;胎位的识别;首次产前检查的时间和内容;四步触诊法;胎心听诊;骨盆内、外测量各径线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宫高、腹围的测定;骨盆内、外测量的方法。

第六章正常分娩

1.掌握影响分娩的四个因素及其在分娩中的作用;枕先露分娩机制的概念;新生儿阿普加评分;临产的诊断;软产道的组成;产程的分期。

2.熟悉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胎头的重要径线;先兆临产;产程的临床经过、处理及护理配合。

3.了解产妇精神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分娩镇痛。

第七章正常产褥

1.掌握产褥期的定义;产褥期产妇各系统,特别是生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和乳房的生理变化;产褥期的临床表现。

2.熟悉产褥期产妇的心理变化;产褥期的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3.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的方法;母乳喂养异常情况的护理。

第八章妊娠并发症

1.掌握流产、异位妊娠的定义;各类流产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急症处理及整体护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2.熟悉流产的病因、病理及分类;异位妊娠的分类、病因、病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早产、过期妊娠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3.了解妊娠剧吐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定义、对母儿的影响。

第九章胎盘与胎膜异常

1.掌握前置胎盘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2.熟悉胎盘早剥的定义、病因、病理及分类;胎膜早破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鉴别。

3.了解胎膜早破的定义、病因。

第十章脐带与羊水量异常

1.掌握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的定义。

2.熟悉羊水过多、羊水过少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3.了解脐带异常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第十一章胎儿异常及多胎妊娠

1.掌握巨大胎儿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2.熟悉胎儿窘迫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胎儿生长受限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多胎妊娠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3.了解胎儿先天畸形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死胎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第十二章妊娠合并症

1.掌握妊娠、分娩对心脏病的影响;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妊娠合并病*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2.熟悉心脏病对妊娠、分娩的影响;心脏病心功能分级;病*性肝炎对妊娠、分娩的影响;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3.了解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妊娠、分娩对病*性肝炎的影响;妊娠、分娩对糖尿病的影响;妊娠和贫血两者的相互影响;妊娠期阑尾位置的变化;妊娠期阑尾的特点;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对孕产妇的影响;急性阑尾炎对胎儿的影响。

第十三章高危妊娠的识别与管理

1.熟悉高危妊娠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高危妊娠的识别。

2.了解高危妊娠人群。

第十四章异常分娩

1.掌握协调性宫缩乏力、滞产、第二产程延长、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停滞、胎头下降停滞、急产的概念;产力异常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护理措施;产道异常的临床表现、处理原则、护理措施。

2.熟悉产力异常的分类、对母儿的影响、护理诊断;产道异常的分类、对母儿的影响、护理诊断;臀位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分娩机制、处理原则及护理配合。

3.了解产力异常的概念;胎位异常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配合;急产的处理要点;产力异常、产道异常、胎位及胎儿发育异常对分娩的影响;

第十五章分娩期并发症

1.掌握产后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2.熟悉羊水栓塞的定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子宫破裂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第十六章异常产褥

1.掌握产褥感染的概念;产褥感染与产褥病率的区别。

2.熟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3.了解产后抑郁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整体护理。

第十七章助产技术

1.熟悉会阴切开及缝合术的适应证、手术步骤、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胎头吸引术的适应证、手术步骤、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2.了解产钳术的适应证、手术步骤、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人工剥离胎盘术的适应证、手术步骤、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剖宫产的适应证、手术步骤、术后护理及注意事项。

第十八章避孕节育及其相关技术

1.掌握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护理。

2.熟悉人工流产护理要点、并发症、副作用及防治;计划生育措施的选择。

3.了解激素避孕的副作用及处理;输卵管绝育术的护理要点;引产护理要点。

第十九章产房安全与质量管理

1.熟悉产房安全管理的内容。

2.了解产房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

参考书

1.生理学

《生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月/第1版.主编,李淑贞等.

2.助产学

《助产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年.主编,余艳红等.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针灸推拿学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35%

绪论

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以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第一章阴阳五行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脏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熟悉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点;

4.熟悉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熟悉脏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主要功能。

2.熟悉精、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

3.了解精、气、血、津液常见的主要病理表现。

第四章经络学说

1.掌握经络的概念,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

2.熟悉十二经络的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3.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第五章体质

1.掌握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分类及特征。

2.熟悉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3.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第六章病因与发病

1.掌握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和各自的致病特点;

2.掌握疠气和七情内伤等病因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4.掌握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基本病机。

5.熟悉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的致病特点和内生“五邪”的病机。

6.了解其他病因的致病特点。

第七章病机

1.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2.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3.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4.内生“五邪”的病机;

5.熟悉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第八章防治原则

1.掌握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等治则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熟悉标本缓急、正治与反治等治则的应用规律。

3.了解中医学预防为主和疾病防变的思想。

第二部分《针灸学》65%

一、绪论

1.熟悉针灸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2.了解针灸学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和气街、四海

3.了解经络的发现和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腧穴总论

1.掌握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4.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1.掌握十二经脉的经脉循行、主治概要;

2.掌握十二经脉的重点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刺灸方法;

3.掌握奇经八脉的重点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刺灸方法;

4.掌握重点经外奇穴的腧穴定位和主治、刺灸方法;

5.熟悉十二经脉的非重点腧穴的定位;

6.了解十二经脉的经脉病候和重点腧穴的命名意义。

7.了解十五络脉分布、穴名和病证。

8.了解十二经筋的分布部位和病证。

附件重点腧穴

1.手太阴肺经重点腧穴

(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重点腧穴

(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重点腧穴

(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重点腧穴

(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重点腧穴

(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重点腧穴

(少泽、后溪、养老、支正、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重点腧穴

(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承扶、殷门、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金门、至阴)

8.足少阴肾经重点腧穴

(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重点腧穴

(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重点腧穴

(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重点腧穴

(瞳子髎、听会、率谷、完骨、本神、阳白、风池、肩井、日月、带脉、居髎、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重点腧穴

(大敦、行间、太冲、曲泉、章门、期门)

13.督脉重点腧穴

(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

14.任脉重点腧穴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15.重点经外穴

四神聪、太阳、耳尖、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腰奇、腰痛点、八邪、四缝、十宣、鹤顶、膝眼、胆囊、阑尾、八风

中篇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1.掌握常用针灸体位;

2.熟悉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针灸器具和常规针灸治疗量。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1.掌握毫针基本操作技术、行针手法和毫针补泻手法;

2.熟悉毫针的选择、毫针刺法与练习和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3.掌握:灸法的作用和灸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4.熟悉灸感及灸法补泻、施灸的先后顺序和施灸的注意事;

5.掌握罐的吸附方法、拔罐的操作方法;

6.熟悉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起罐的方法和拔罐的注意事项;

7.掌握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电针法的操作方法;

8.熟悉头针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9.了解火针法、针刀疗法、皮内针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法、穴位贴敷法;

10.了解耳针法耳穴的部位和主治和耳针法的临床应用。

下篇

第六章针灸治疗总论

1.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和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2.熟悉针灸治疗作用和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3.熟悉针灸治病特点和针灸处方。

第七章针灸治疗各论

第一节内科病证

1.掌握头痛、眩晕、中风、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癃闭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2.熟悉面瘫、痿证、心悸、痹证、咳嗽、不寐、呕吐、便秘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3.了解感冒、郁证癫狂、痫病、痴呆、颤证、消渴、胁痛、呃逆、痢疾、阳痿、遗精、疟疾的针灸基本治疗。

第二节妇儿科病证

1.掌握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2.熟悉经闭、带下病、小儿惊风、小儿食积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3.了解崩漏、不孕、胎位不正、滞产、乳少、小儿脑性瘫痪、小儿多动症的针灸基本治疗。

第三节皮外伤科病证

1.掌握隐疹、蛇串疮、项痹、落枕、肩痹、腰痛、坐骨神经痛、踝关节扭伤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2.熟悉湿疹、痤疮、臂丛神经痛、肘劳、腱鞘囊肿、腱鞘炎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3.了解扁平疣、神经性皮炎、斑秃、疔疮、丹*、痄腮、乳痈、乳癖、肠痈、痔疮的针灸基本治疗。

第四节五官科病证

1.掌握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牙痛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2.熟悉鼻渊、咽喉肿痛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3.了解麦粒肿、近视、鼻衄、口疮的针灸基本治疗。

第五节急症

1.掌握晕厥、高热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2.熟悉内脏绞痛、抽搐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3.了解虚脱的针灸基本治疗。

第六节其他病证

1.掌握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2.熟悉肥胖症的辩证要点和针灸基本治疗。

3.了解戒断综合征、衰老、肿瘤、美容的针灸基本治疗。

第八章针灸研究进展

1.了解针灸临床研究和针灸实验研究

参考书

1.《中医基础理论》(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7/1,第十版.主编,王键.

2.《针灸学》(十三五规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1,第十版.主编,梁繁荣,王华.

河西学院年专升本考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系统解剖学》50%

绪论

1.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标准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

2.熟悉人体的分部和器官系统。

3.了解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分科及发展简史。

第一篇运动系统

第一章骨与骨连结

1.掌握骨的分类;椎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部及重要标志;颅骨的组成、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的整体观;上、下肢带骨,自由上、下肢骨的位置及形态。

2.熟悉骨的构造;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形态结构、新生儿颅的特征及其生后变化;肋的组成、形态结构;指骨的基本形态、位置及排列。

3.了解骨的表面形态;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腕骨、掌骨的位置、组成及形态;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位置及排列。

4.掌握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脊柱的组成、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骨性胸廓的组成、胸廓上、下口的形态及围成;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人体上、下肢六大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熟悉滑膜关节的运动及分类;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骨盆的组成与分部。

6.了解骨连结的分类:肋与脊柱及胸骨的连结;颅骨连结的主要形式;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桡尺连结;手其它关节的结构和运动;骶髂关节的构成;足弓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章肌学

1.掌握颈浅肌群的主要作用、斜角肌间隙;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前锯肌的位置和主要作用;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及穿经结构;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和内容物;腹股沟三角的概念;三角肌的作用;臂肌、前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臀大肌和髂腰肌的作用;大腿三群肌的位置、排列层次及各群肌的功能;小腿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2.熟悉咀嚼肌的名称;腹前外侧肌群的层次、形成结构、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组成。

3.了解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与分布概况;面肌的组成、分布特点和功能;上肢带肌的位置、组成;手肌的分群、各肌的位置与作用;腋窝、三边孔、四边孔、肘窝和腕管的组成和境界;足肌的分群、它们的位置及作用。

第二篇内脏学

第三章概述

1.掌握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熟悉内脏的概念、内脏的范围及各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内脏系统间以及与身体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内脏的一般结构。

第四章消化系统

1.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唾液腺的位置和导管开口部位;食管的起止、分段、位置及狭窄部位;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的形态、分部及位置;肝的形态、位置、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肝外胆道的组成,胆囊的位置、形态、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组成、胆总管的位置、开口及胆汁排出途径。

2.熟悉牙的形态结构、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舌的形态结构和粘膜特征;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咽壁各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3.了解消化系的组成和功能;消化管的组成;食管壁、胃壁的结构;肝段的概念及肝的主要功能;胰的功能。

第五章呼吸系统

1.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喉软骨的名称,喉腔的分部、形态结构;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及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分部及胸膜窦的位置,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纵隔的位置、境界和分部。

2.熟悉鼻腔的分部;声门裂的组成;气管的位置、紧邻;纵隔各部的结构。

3.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呼吸道的结构特点;鼻的构成和形态、鼻腔粘膜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喉的组成及紧邻、喉的连接及喉肌;支气管树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第六章泌尿系统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被膜,肾蒂的组成、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输尿管的形态、分部、行径和狭窄的部位;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粘膜特点;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2.熟悉肾的毗邻,肾的结构;输尿管的主要毗邻(特别是盆部)。

3.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肾段的概念、肾的变异概况;膀胱壁的构造、位置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第七章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输精管的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及主要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2.熟悉睾丸及附睾的形态与位置;精索的位置及组成;前列腺的分叶、被膜及年龄变化。

3.了解精囊腺的位置和形态;射精管的合成、行径和开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和构造;阴茎的分部及构成、阴茎皮肤的特点。

4.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子宫的位置、形态、分部和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5.熟悉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阴道的位置、形态及阴道穹的毗邻。

6.了解卵巢的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阴道前庭、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乳房的位置;会阴的界限和区分、会阴的概念;尿生殖三角的组成;肛提肌及尾骨肌的位置形态和作用。

第八章腹膜

1.掌握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各系膜的名称、位置和附着;肝肾隐窝、直肠膀胱隐凹和直肠子宫隐凹的位置。

2.熟悉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和功能;肝、脾、胃韧带的位置、名称。

3.了解大网膜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腹膜腔的分区。

第三篇脉管学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心的位置、外形和心各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和重要分支;肺循环动脉的行径;体循环主要浅静脉起止、行径和主要属支;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结构特点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部位和交通途径。

2.熟悉脉管系的组成;心血管系的组成;房间隔和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心包的构成;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体循环静脉主要属支。

3.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的概念;心大、中、小静脉的行径和注入;心的体表投影;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的形态、位置;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体表投影;胸主动脉的起止和行径及肋间后动脉的行径和分布,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的行径;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起止和行径以及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和结构特点;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骼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起止和行径。

第十章淋巴系统

1.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各部的结构和配布特点;局部淋巴的概念;胸导管的起始、行径、注入和收集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注入和收集范围;腋淋巴结分群、各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下颌下、颏下、颈浅和颈深淋巴结群的位置;肺门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肺、食管、胃、肝、子宫、直肠、乳房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3.了解淋巴回流因素和淋巴侧支循环;头颈部淋巴结群的位置;上肢其它淋巴结的位置、锁骨下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胸壁和胸腔内的主要淋巴结群的位置;支气管纵隔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腰淋巴结、主动脉各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腰淋巴干和肠干的形成和收集范围;髂外淋巴结群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腘深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和位置;

脾的功能。

第四篇感觉器

第十一章视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各部的形态结构;眼球内容物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房水循环的途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位置和作用。

2.熟悉结膜的形态及分布;泪器的组成、位置、形态和功能;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终、行程和分支。

3.了解眼睑的形态结构;眶脂体和眶筋膜;眼的静脉和神经。

第十二章前庭蜗器

1.掌握外耳道的形态、位置、分部;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鼓室六个壁主要结构;小儿咽鼓管的特点,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2.熟悉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鼓室六个壁交通。

3.了解前庭蜗器的组成和各部的作用;鼓室内结构,乳突小房和乳突窦的位置;声波的传导途径、内耳道。

第五篇神经系统

第十三章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系统的区分。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元胞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突起;突独的结构和分类,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第十四章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各主要皮支的行程分布;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12对脑神经的名称、顺序、附脑和进出颅的部位及性质、行程和分布;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2.熟悉周围神经的分部,脊神经的构成、区分;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概念;交感干的位置、组成及椎前节的位置;内脏大、小神经的起源及分布概况;副交感神经低极中枢的部位及器官旁节的名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3.了解脊神经的纤维成分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运动及感觉障碍的主要表现;脑神经的纤维成分;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内脏神经的区分、分布和机能概况,内脏神经的起始及分布概况、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和分布。

第十五章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外形及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主要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机能;脑干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功能;丘脑腹后核的纤维联系;下丘脑的组成,主要核团的名称、位置和功能;端脑的分叶及主要沟回,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各机能区的位置和功能,基底核的位置和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的传导束。

2.熟悉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的位置、机能;脑各部的区分;第四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和功能;脑干内脑神经核群的位置以及与脑神经的联系;间脑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脑室的位置和交通;侧脑室的位置及交通。

3.了解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概念,脊髓的反射和损伤表现;了解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小脑三对脚的名称、位置及纤维成分;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下丘脑的功能;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边缘系统。

第十六章传导通路

1.掌握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导通路;头面、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及粗触觉的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锥体束的组成、行程、位置、交叉及对运动性核团的支配。

2.熟悉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锥体外系的组成及机能概念。

3.了解听、平衡觉的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传导通路。

第十七章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掌握硬脊膜的附着、硬膜外隙的位置、交通情况与内容物;海绵窦的位置、内容物及交通;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的行径及主要分支分布;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2.熟悉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形成物;蛛网膜下隙、小脑延髓池、终池位置及临床意义;小脑下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分布范围。

3.了解脑的静脉;脊髓的血液供应来源;脑的屏障。

第十八章内分泌系统

1.掌握垂体的形态、位置和分叶;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概念。

3.了解胰岛、胸腺、性腺的形态和位置。

第二部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50%

第一章绪论

掌握:X线、CT、MRI等影像检查技术应用及其特点。

熟悉:医学成像技术的分类及基本定义。

了解:影像技术发展史及新技术应用。

1.1X线检查技术的应用

(1)普通检查

(2)造影检查

1.2数字X线成像技术的应用

(1)数字X线成像技术的分类及概念

(2)CR检查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3)DR检查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4)DSA检查方法的优点及局限

1.3CT检查技术的应用

1.4MRI检查的应用

1.5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

(1)检查技术选择的原则

(2)检查技术选择方法

第二章X线摄影条件

掌握:X线感光效应基本概念、影响感光效应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优质X线片基本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熟悉:CR、DR曝光条件的制定和应用方法、数字片X线摄影条件基础理论知识。

了解:变动管电压法、固定管电压法、摄影条件规范化

2.1感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1)管电压与管电流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滤线栅的应用

(3)照射野的应用

(4)摄影距离的应用

(5)其它

2.2摄影条件表

⑴变动管电压法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⑵固定管电压法的概念、计算及应用

第三章X线摄影体位和摄影方向

掌握: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基本体位;常见体表定位点、定位线,X线照片标记内容、方法。

熟悉:解剖学姿势、基准轴线、基准面、解剖学方位及关节运动等基本概念。

了解:X线摄影体位命名方法及其它摄影基本知识。

3.1解剖学姿势和基准轴线、面

(1)解剖学姿势概念

(2)基准轴线与面的概念

(3)解剖学方位

(4)关节运动

3.2X线摄影方向、摄影体位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

(1)X线摄影方向

(2)X线摄影体位

3.3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1)四肢摄影方向

(2)胸部体表定为标志

(3)腹部体表定为标志

脊柱体表定为标志

头颅体表定位标志

3.4X线照片标记

(1)标记内容

(2)标记方法

(3)标记原则

第四章X线常规检查技术

掌握:上肢、下肢、头颅、脊柱、骨盆、胸廊X线摄影的各位置的要领、特点和显示内容;掌握急诊X线摄影原则、注意事项。

熟悉:其它部位的X线摄影、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中应用。

了解:了解X线常规检查的种类及其优缺点,各部位解剖结构。

4.1骨骼系统摄影

(1)上肢摄影体位、中心线、显示部位及用途

(2)下肢摄影解剖及位置

(3)头颅摄影解剖及位置

(4)脊柱摄影解剖及位置

(5)骨盆摄影解剖及位置

(6)胸廓摄影解剖及位置

4.2其它系统摄影

(1)呼吸系统摄影体位、中心线、显示部位及用途

(2)消化系统摄影解剖及位置

(3)循环系统摄影解剖及位置

(4)泌尿系统摄影解剖及位置

4.3X线摄影步骤和原则

4.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中应用

第五章乳腺X线检查技术

掌握:乳腺摄影注意事项;掌握乳腺内外斜位、头尾位、侧位摄影体位和意义。

熟悉:定点压迫摄影、放大摄影、人工(植入体)乳腺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摄影技术;熟悉乳腺数字X线摄影特殊技术;熟悉乳腺摄影的质量控制。

了解:乳腺X线检查的原理和基本设备。

5.1概论

5.2乳腺摄影位置

5.3其他摄影技术

5.4乳腺数字X线摄影

5.5乳腺摄影的质量控制

第六章X线造影检查技术

掌握:对比剂的分类和引入人体的方法;离子型对比剂与非离子型对比剂的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减影程序与临床应用;静脉肾盂造影的术前准备、检查技术与摄影方法。

熟悉:碘剂过敏试验方法、造影检查中的意外及常见表现的处理和胃及十二指肠造影的检查过程。

了解:消化系统、泌尿与生殖系统造影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的摄影方法。

6.1对比剂分类及概念

(1)阴性对比剂

(2)阳性对比剂

6.2药敏试验及造影中意外和急救

(1)药敏试验

(2)造影中意外和急救

6.3造影检查技术

(1)循环系统造影检查

(2)消化系统造影检查

(3)泌尿生殖系统造影检查

第七章照片冲洗及打印技术

掌握:显影和定影的概念、原理及操作;自动冲洗套药的组成及作用;湿式和干式打印技术的操作。

熟悉:湿式和干式打印机的性能及相关参数。

了解:显影液和定影液的组成、各成份的作用及配制方法;PQ型

和MQ型显影液的特点;干式打印机的特点。

7.1胶片感光原理

(1)潜影的形成

(2)互易律失效

(3)反转现象

(4)光化学反应

7.2显影技术

(1)显影液的组成

(2)显影液的种类

(3)显影操作及注意事项

(4)显影反应与机理

(5)显影过程

7.3显影后处理技术

(1)中间处理

(2)定影及操作技术

(3)水洗与干燥

7.4数字影像打印技术

第八章CT检查技术

掌握:CT图像的特点与CT检查的基本参数;掌握CT检查在人体常用部位的技术参数、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原则。

熟悉:CT检查前准备与CT检查适应症;熟悉CT平扫与增强方法。螺旋CT结构与常用后处理技术及临床应用。

了解:CT检查技术与常规X线检查技术的异同。

8.1数字化图像的显示及特点

(1)图像的显示技术

(2)图像的特点

8.2CT检查前准备和检查步骤

8.3CT检查技术参数

(1)扫描类型

(2)曝光条件

(3)视野

(4)矩阵

(5)层厚

(6)层距

8.4CT检查方法

(1)普通扫描

(2)特殊检查方法

第九章MRI检查技术

掌握:MR检查的禁忌证、各部位MRI检查操作步骤、MR血管成像和MR水成像的临床应用。

熟悉:MR成像基本参数、常用脉冲序列组成、脉冲序列特点、脉冲序列的临床应用、影响MR图像质量的参数、成像参数的选择及MR检查方法和MR对比剂及临床应用、MRI检查特点、扫描前的准备。

了解:MR扫描的适应证、伪影。

9.1成像参数的选择

(1)与成像质量有关的成像参数:SNR、CNR、空间分辨率、扫描时间。

(2)成像参数的选择

9.2常用脉冲序列及其应用

(1)SE脉冲序列:常规SE脉冲序列、FSE脉冲序列。

(2)IR脉冲序列

(3)GRE脉冲序列:常规GRE脉冲序列、SSFP、快速GRF成像序列、EPI。

9.3MRI检查的优缺点及伪影

(1)MRI检查的优点

(2)MRI检查的缺点

(3)MRI检查伪影的产生及补偿

9.4MRI检查操作步骤及临床应用

(1)扫描原则

(2)颅脑MR检查技术

(3)脊椎与脊髓的MR检查

(4)腹部MR检查

(5)盆腔MR检查

(6)MR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7)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

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和QM、TQM的内涵。

熟悉:放射诊断影像质量评价。

了解:影像质量管理应用。

10.1放射质量管理活动程序及流程

10.2放射诊断质量评价方法

(1)主观评价法(ROC曲线评价法、分辨力评价法)

(2)客观评价法(MTF、RMS、WS、NEQ、DQE)

(3)综合评价法

参考书

1.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年/第3版.主编,于恩华.

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年07月/第3版.主编,李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