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泰
山
道
人
本平台所刊登之原创文章,均为泰山道人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各种形式的下载使用。
内容导读
最早论述人体经络的书是《*帝内经》。《*帝内经》中写到,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阳经和手、足三阴经,合称“十二正经”,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称“奇经八脉”,其中任脉走行于人体前正中线,统管全身各阴脉;督脉走行于人体后正中线,统管全身各阳脉。
一、经络出问题,人才会生病
1、经络究竟是什么呢?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路,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起到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左右、网络周身的作用,将外在筋、脉、肌、皮、五官、九窍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等连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凡人体内行于深层纵行较大的主干脉为经脉,行于浅层横行较小的分支脉为络脉。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就是说,生命是否存在,取决于经络。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出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够治疗,也是由于经络起了作用。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肺脏,从肺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侧端。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胸痛、鼻炎、咽炎等。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端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主治的疾病主要有:感冒、发烧、头痛、支气管炎、面神经炎、面瘫、牙痛、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等。足阳明胃经: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一直到足尖,经穴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主治的疾病主要有:胃病、消化不良;头面疾病,如痤疮、*褐斑、头痛、牙痛等。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隔肌,沿念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主治的疾病有: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络循行的其他病症。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属于心脏与其他脏腑相连的系带,下过膈肌,连络小肠。心经有一分支从心脏的系带部向上挟咽喉,而与眼球内连于脑的系带相联系。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症。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直上,沿上臂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颊肿、咽喉肿痛等。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交会于头顶。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复出项部,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到达腰中,属于膀胱;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主治的疾病主要有: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沿内踝后进入足跟,沿腿肚内侧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症。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向前分布于胸中,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疼痛、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症。足少阳胆经: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颌厌),下行至耳后(完骨),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主治的疾病主要有: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症。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着足跗部向上,沿着股部内侧,绕过阴部,上达小腹,再向上通过横膈,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主治的疾病主要有:肝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正中,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任脉:任,也就是担任的意思。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有“阴脉之海”的称号。任脉能妊养胎儿,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2、经络通畅则百病不生《*帝内经》明确指出,经络具有“营阴阳、行气血、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经络畅通,气血运行正常,人就不会生病。相反,经络不通,各种疾病也就随之而来。其根本就在于经络。由此可见,经络对于人体的健康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类如果不想出现疾病,就必须随时让我们的经络系统保持畅通。这就好比一条公路,如果发生拥堵,车辆就会行驶不畅,于是产生各种问题;交通顺畅,车辆在行驶中也会感觉比较舒服。这与人的经络系统是一样的,每条经脉线就像一条公路一样,经络通,人就会感觉舒服;不通,则会发生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生病了”。所以,为了使经络系统保持一种畅通的状态,每个人就需要随时疏通自己的经络。
二、畅通的经络需要:清静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静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五脏六腑和七情六欲的关系中医理论中讲五脏主五志,人体情绪变化对应各个脏腑的功能状况,每个脏器对应哪些情绪呢?心主喜,喜散气,不可过度(喜破心经之气)许多心脏不好的人群,遇到特别高兴的事,哈哈一笑就离开了,因喜则气散,过于高兴的时候,耗散心气,高兴是件高兴事,但是过度的高兴,也未必是件好事。肝主怒,肝不好爱发脾气(怒破肝经之气)多数女性在月经前后容易发脾气。这是因女性以血为主,以肝为先。当女性来月经的时候,血往下行了,血行于下,而气浮于上,气血不平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月经前后女性爱发脾气。女性在月经来的前后,要注意调养自己的情绪,不要过怒和郁闷。过怒和郁闷都不符合正常的生理状态,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疾病。脾主思,思虑过多伤脾胃(思破脾经之气)脾主思就是说过度忧虑的人的脾胃就会出现问题。经常用脑的人群,他们的脾胃功能都比较差。因为饭后,气血运行于胃,助于消化。如思虑则会运行于脑部,时间长了则会影响脾胃功能。肺主悲,过悲则伤肺(悲破肺经之气)过度悲伤,总是哭可导致肺脏疾病。经临床总结,肺脏疾病患者多会爱哭,肺和悲这个情绪直接相关联。肾主恐,恐则肾气散(恐破肾经之气)肾主恐,恐跟肾有直接的关系。常常会说把谁吓的“屁滚尿流”,这句话是由一定道理的。因为肾控制二便,当一个人过度恐惧的时候,肾气就散了,肾的固摄功能就差了,肾的固摄功能一差,大小便就失禁了。中医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和人的五脏是休戚相关的。因此,一个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会更久的留住自己的健康。
三、如何修出清静心之一(观照念头常使清静)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原文与译文
原文:
若夫修道,先观其心。心为神主,动静从心;
心动无静,不动了真。心为祸本,心为道宗。
不动不静,无想无存,无心无动,有动从心。
了心真性,真性了心;心无所住,住无所心;
了无执住,无执转真;空无空处,空处了真。
老君曰:
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有何所得?为诸众生,强名得道。
老君曰:
吾观众生,不了其心。徒劳浩劫,虚役其神。
与心无了,永劫沉沦。依吾圣教,逍遥抱真。
译文:
如果我们想修道就先从关照自己的念头开始吧。念头是原神的主人,我们躁动,我们清静都跟念头有关;念头不停就谈不上清静,什么时候念头彻底止息了,我们才能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性。念头是祸患的根源,同时又是成道的依凭。不要躁动,也不必安静,只要不去思考,不让念头附着任何一物,这样就不会产生念头;没有念头六根就不会波动,我们贪嗔痴等烦恼忧苦就是由念头造成的。只有让念头止息,我们才能见到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常驻就会自动止息念头;当没有念头要止息时,念头也就不会自己产生了;明白不依靠念头我们照样可以生存如常,没有什么信念可坚持的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归于我们的本性;只有把念头空到无处不空,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的真如本性合一。老君说:我在世上经历了数不清的轮回,靠关照自己的念头而得道,虽说是得道,其实什么也没得到,因为本性乃空;为了让众人明白是怎么回事,不得不说我得道了。老君说:我观察到众人的念头从来没有片刻止息过,白白地、一世又一世地在世上经历了各种痛苦和灾难,徒然地使役我们的元神。众人跟随着自己的念头淹没在漫长的苦海中生来死去,永不歇息,不知自拔。不如按照我通达事理的指导,自由自在地劳守本性。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注释]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作者不详。此经主要阐述“如何清静,渐入真道”。“太上老君”,道教徒对“老子”的尊称。“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真莫先众圣共尊,“太上”系道门最高之辞,用以称呼其神仙体系中品位极高之神。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常为恒也。清为元,静为炁,经为法。一则为圣人之径路,二则为神仙的梯凳。凡学道的人,都因经戒而成真圣。圣人没有不借经而成为圣人,不凭借元炁而成道的。《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2)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曰,称、说。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道德经》中说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天地万物皆为“道”的化生,故注称“大道”。她是不可名状之物,而又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无形,视之不见。生育,育,养育,长养阴阳,所以叫生育,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此言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而生,由她所养,最后由她化解,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3)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此句言人有喜、怒、哀、乐等表现,都是从一个“情”字中而来,然而不可名状的大道,虽然万物都在她的包容之中,但她则是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试想这种充沛的能力及行为,是谁给她的呢?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的大道。(4)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是指无形无象的混元大道,因无形无象,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道德经》又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不有指不为已有,也是指无名之意。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此句言大道自生万事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胸怀和无私。(5)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吾,即我。不知其名,不知道她的名称,如何称谓她。强名,勉强称名。此句言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给她定称,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此段总的是讲,太上老君教人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没有情欲、没有名字的大道之体,她是天地万物的运作长养的惟一操作者。没有她,世界将毫无生机可言,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观察她的永恒常存,向她学习。一要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元始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如宇宙中有清水就有浊水一样。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根本。流末,返于末端。此句说:道分清浊动静之喻,男女动静之机,清浊动静之理,男女清浊之用,动静之机,万物本末之由。(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句言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此段总述了,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9)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10)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去除。澄,澄清。此句言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七情六欲就不能存在。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11)自然六欲不生,三*消灭:六欲,指六根,六根指眼、耳、口、鼻、心、意。欲,染著之貌,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世上之人如果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指身、心、口。人有身时,身有妄动之业。心有妄思之业,口有妄语之业,又说三*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消灭,三*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12)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欲未遣也,指欲不能去除。此句言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13)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人能断情、绝贪、去欲,即无三业之罪,使心处于形内,不能够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心无其心。即无心可观,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就达到清静之道了。(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由心主宰,心由形表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表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于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无心,也就无形,所以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老君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5)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物,道之妙用,非世间的一般物体,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凡是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句言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能修道成真。(16)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道之用。此句言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人,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以至“凡”能证“圣”,“圣”不能成“神”。如果能摒弃这些,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再进一步修炼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17)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空有两种形式,有大空,有小空。此二空惧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以成真道。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居有质,都凭借大道而成形,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18)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大道没有穷尽,修道到了空也没有处所之后,空也没有了。如果仍然有空,就不能达到无的境界,再进一步做到无之又无,就无也不存在了。(19)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无无,无执。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空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真本,即成真道了。(20)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21)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22)真常应物: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依旧“寂然不动”。才能真常应物。(23)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24)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事来则应”,常应则无所不应。常者道体也,应者灵机也。言道体可以随机而应万变。“事去则忘”如浮云过空,云过则天又清又静。可知,不管天之有云无云,而天体本净,不管心之有事无事,皆可常若无心,无心之心,是为道心,是为真心,真心乃清静无染之心,也即可应万境万变而永恒不变之心。(25)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此句言经中不言,令人须假性修,渐进而成真。(26)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此句接上句,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神。(27)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目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28)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化,迁变之义。逐换应见之名,化别种种,应见容仪。有无莫测,透化时人。透化者,指事为喻。恒劝开悟教道之名。普令后学之人。舍恶从善,惜身保命。故要归于圣教。只有太上西化流沙,八十一国,亦法视相,或见大人,身千丈;或见小人,身长丈八。变见无方,易形改号。或曰金仙,或曰梵仙。随方设化,同体异名。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29)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犹通。此句言凡学仙之人,若悟真理,则不以西竺东土为名,分别六合之内,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也不以至道为尊,也不以众教为异,也不以儒宗为别。能悟本性,非分别所得。但能体似虚无,常得至道。归身内修清静,则顺天从也,名合人事,可以救苦拔衰。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所以说可传圣道。此段总的是讲了要“遣欲”、“澄心”,在做到“无心”、“无形”、“无物”的境界后,还要把“空”、“无”及湛然之“寂”也当做有名之物,遣而忘之,以达到“真常”、“清静”,从而“得道”。所谓得道,并不是指有形有象之道,而是得证虚灵本性圆满无缺之道,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30)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士,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下士,指修为涵养各方面都次于上士的人。争,求静,执有之意。此句言有修为有涵养的上等智慧的人,不与外界争胜争强而自强。这是上士所获得的福炁,而下士由于一味争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内在真性,终使神丧炁绝,一无所获。(31)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德,是道所表现出来的,通于道。经云:“道之在我即为德。”又云:“德者得也。”德的体性特征都同于道,道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而无迹象,却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不自恃、自彰。这种特征表现在人身上,就叫“上德”。上德和常德一样,是内在的、实质的、无形的、自然的,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因而,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之德是上德。而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为之法,飘流浮于开、情之间,自以为是,无法突破小我而进入无我的高上境界。(32)执著之者,不名道德:执著,指执德、下德。道德,指通变无方,存亡自在,应见即用,能尊能贵,悉皆自然。此句言下德之人,故执诸相,行流涉于有为,是不懂事理,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此段总讲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尘障,乐道报德,自然灵性升华,福寿无边,切莫执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为一个不明事理、不能自拔的人。(33)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妄,动。情浮意动,心生所妄。动,乱思,因妄乱了本性。此句言一切众生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动。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动于意)。意动其思而妄生于心。人一但有了妄动之心,自然不能清静,又说妄动即亡。都亡失道性。所以说逐境而感情妄动,不能得到真道。(34)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惊,指心之极畏,不只指尽惊。惊有两种情况,一指内修清静,忘了形而惊其神;二指外习事情,劳于心而惊其形。此句言外又既惊其形体,内诱自然惊于其神。想要心神安静,就要外欲不生,欲不能生,自然清静。(35)既惊其神,即著万物:人如果惊其神,外就有所著于境,内里就失去正性,也可理解为道贵守一,不可著于万物而惊其神。(36)既著万物,即生贪求:贪,过分追求、偏爱。有两种情况:一是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这种情况为阴咎,不合于阳,就不能清静,是为沉滞;二是贪于进修穷寻真理,坚求至道,这叫内贪。这种情况属于阳,能体道合真,自然清静。(37)既生贪求,即是烦恼:贪求外事,要渐渐断除;贪求内事,要勤勤修进。虽然是内求至道,也不可以固执,如此也能生烦恼。这里的烦恼也分两种情况,有轻重之分,一是轻烦恼,二是重烦恼。轻烦恼是贪求至道,这种情况也生烦恼。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烦恼。轻就合阳,所以叫清,重即合阴,所以叫浊。虽然分了轻重,但两者这间又是相对的。贪就会生迷惑,但是要舍重弃轻,内守元和,湛然不动,所以叫怀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朴了。(38)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浊,染。辱,污。流浪,指反复。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此句言人的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自然而然就产生而扰乱自身,在生死之间反复,永远不能脱离轮回,流浪于苦海之中。忧苦的事不能够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学道的人,都内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圣人云:“存三守一”。(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于三。所以《西升经》云:守身不失,常存也,专守其一,不生妄想,即免于苦海,沉沦忧苦,不著于身。心自然解脱,自然清静。(39)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真道是常存的,无时不在,不生也不灭,她外包天地,内入毫芒,运行日月,长养万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得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道。所以太上说,人能觉悟,悟则本性,谓之得道也,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难求难得的。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云:“道本无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善人常能守于清静,都是得到真道的人。此段总讲了众生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由于妄念之起,贪求身外有形之物,大伤自己精炁神,以至流浪生死,常存苦海浊辱之中,受苦受难。如果一心向善,修炼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规律,修之不辍,自会有成。以达到常清常静,有至乐而无苦难的真常境界。(40)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诵此经万遍:葛翁,此指葛玄。三国时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抱朴子·金丹篇》称,他曾经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于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或“葛仙翁”,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明清时,道门和民间又常称葛洪为葛仙翁。仙翁,祖代求仙,皆成真人,仙翁初入道之时,居长白山,或居东岳,自后遍历名山,殷勤求道,成道之后,隐迹潜形,惟值得留经教于世,劝悟后学之徒,凡言诵此经万遍者,即万行圆备,圆满之意。又说,万遍道备,飞升太空,万神之备,万遍既周,乃成清静之道。(41)此经是天人习,不传下士:天人,极阳之仙。天仙者,碧落飞腾,游行自在,两腋有毛羽,也叫羽客。凡是天仙羽客,住于三清之上,常行于经法,也不轻传下士。世人苦修天人之行,即谓天上人。凡欲修学之士,何不诵习此经,日有进修三业,若无退慢之心,是有进无退之士,也不令经传下士。圣人云:“经法流行于世,学人若遇须当宝而贵之,不可轻世,如逢贤士,有心即授,有善即传。”(42)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吾,仙翁自称。东华帝君,又名木公、东王公、扶桑大帝,与丹灵、*老、皓灵、玄老并称“五方五老”,他掌管男仙名籍,男人成仙必谒东王公,女于成仙必谒西王母。此句言仙翁得受此经(清静经)于东华帝君,也是不轻传于下士的。(43)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指天庭。金阙帝君,经书中说法不一,有经称是太上老君。有经称是太上老君随方设化,或号天皇大帝,或曰太一救苦天尊,或号金阙圣君。此意指上圣帝君都宝秘此经,何况后学传授修持讽诵,还不更加崇仰而学修。(44)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即王母娘娘、金母。是道教诸女仙之尊神,女仙之首,凡女人成仙必谒“金母”。此句言金阙帝君受此经于西王母之时,也是不轻传下士的。(45)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口口相传,指古圣人传授经法,都是内藏心腹,秘受经文,流通行化,并不记文字,就不被世人所能见到。自从仙翁以来,书写下了此经,传于下世,普遍流行,是要拔度后学之人。(46)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上士,外炼形质,内养精神。外和其光,而同其尘,内修功而保其元炁,元炁是神之母,人能常存于元炁,下保于丹田,上固于泥丸,中守于绛宫,这样保于三元,内养于神。(神,炁之子。形,神之舍。神是身之主,身无主则不安,形无神而不立。)上达之士,常服日精,保于下丹田,饮月华,保于脑户。(脑户,指泥丸上丹田,属阴。所以用太阳精炁保之。)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能恃日月二景,扶身形而行之,必升为天官。五云五炁,是五行之正炁。凡上道之人,五脏既真,五脏炁自生五行,真炁化成五云,扶其形质,上游三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下游十方(十方,指四维、上、下。)。三界十方俱无滞碍,然后升入上清,得位为天官之号。(47)中士修之,南宫列仙:凡学道之士,先顺炼肌,谓之宝玉(玉,指骨)。炼肺保津,谓之炁。(金,指肺。金石,指肾。丹,指心。)安心息气,保于。肾脏,乃得延年。不是世间金石宝玉。这里所谓的金石,能保人性命。另据图南子云:如何外宝?即先要内保。如果能内保于性命,然后上参于上清圣文。(圣文,指上清秘宝之书。)下达玄微。(玄微,指下元肾)又据上清经云:南方有丹灵天,内有蕊珠宫,宫内有一真君号灵天君。又据是朱阳宫或朱陵宫。宫的一处有炎炎火炼池,池有七宝宫殿。也称紫阳宫。如果有下达之士,学道成功的,得到司命真君认同,录下姓名,奏上南宫,就得为仙宫之号了。(48)下士得之,在世长年:下士不能绝利一源,都求资身益命之道,或服灵药,或饵丹砂,或休名弃位,或淡静安神,或依倚林泉,或藏迹于朝市,内修至道,外合五常,或隐或见,体道合真,如斯不退,尚保延年,何况高士英贤,隐于嵩谷,学神人餐药而得白日升天。何故后人不能专至,即今西岳华山,山居隐士,丁陈二人,在世延年注名以入仙位,况后人不能相效,故举此数,喻乃明至道无偏求者必达。故本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49)游行三界,升入金门:灵宝经云:三十二天、三十二帝,第六名上明七曜摩夷天帝。名恬会延,此是欲界。虽有此说,凡学道但去其欲,即名真人。色界在二十四重天,无极云誓天为色界,其帝君号名飘驽穹隆。太素秀乐禁上天为无色界,帝君名龙罗觉长,此名三界,乃指天地而言,此为外约大纲之说,若喻人身而言,三界即三丹田。下丹田为欲界,中丹田为色界,上丹田为无色界。人若保守于三丹田,则精炁神存上中下三丹田之境,真人游于三界,若得三丹田,神俱足则自然升天。所以经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上清经》云:大罗天在三十二天上。《灵宝经》云: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大罗之境,惟有三清宫阙。莫不上圣高尊游于其上。学道人若先修内行,保固守于三元神,三元神俱备,自得升天,游行三清之境,出入金阙之前,朝拜太上、得为真人。故曰:升入金门。(50)左玄真人曰:左,指阳。玄,指一。左玄是道君之号,得一真人,是立其左右阴阳一的意思,所以称左玄真人。左玄真人号法解,大慈大仁,多请问因缘,下游五浊,救拔一切、复归三境。侍从尊慈,太上保之,称其名号。学仙之士,但能存一守于阴阳二炁,则为真人。何为守一,一者,道之本性,一为大也。又云身也,所以《西升经》云:爱人不如爱身,爱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舍神,舍神不如守身,守身长久长存。学人未玄微,但且护形,爱炁轻物,贱名思虑不惑,则血气和平,如此即其一可存。阴阳二炁,即坎离之用,故谓为真人之身,然后朝于太上,皆得为道之臣也。上则参于三境,下则游于十方,开导众生,教化未悟,引接群生,普令得其道,此即为真人之所作也。(51)学道之士,持诵此经:持诵,依本曰读,离本曰诵,学道之士,若能解心正,道念不退,依法奉修如对太上,行住坐立,常持专一,是谓诵经。(52)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十天,指八方和上下。《因缘经》云:每月十直斋,各有善神直日,也为善神。且人有三业六根,身形之业,故有十恶。(十恶,指淫、杀、盗、贪、嫉妒、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十善,身不妄动,心不妄动,意不妄思,性不妄乱,耳不妄听邪声,口不妄言绮语,目不妄视邪色,鼻不妄受邪秽,舌不妄食邪味,识不妄受于惊怖)十善既生,十恶自灭。乃得真圣相护,此句言学道之士心常念道,持诵真经,即得善神拥护。(53)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玉符,指玉皇之符。令人学道,功圆行满升入仙阶,先得玉皇符命,然后升仙。玉符于身而论,可明中元之事。(中元,指心。)学人之心,若能安静,自然无染于尘垢,清静而保固形神。上等之人,悟炼金液之道,以固形质。中士未悟,身外求乐,合和修炼,以宁性命。若论出入之道,亦先固形体,然后养于神识,而形体固,形瘦力倦。神者,为彼之主,主安则外固,假如世之屋宅,无人则不能全。内外之事,也是这个道理。故经云:我身乃神车,神之舍,神之主。主人安静,神即居之,躁动神即去之。又说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主,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这是表里相应之道。又说:神常爱人,人不爱神,神常爱人,愿其人生,人不爱神,为心所忧。心也是神,其神名叫灵童,能恶能善,能昧能明,能喜能怒,能正能邪。使意马如风,驱心猿如箭疾。巧生千种,机出万端,皆在此神。《内观经》云:心即是神,非青非白,非赤非*,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人能清静内修至道,制伏其心,心既安静,其神则生。神生则形固,形固成神,神藉形而成,形藉神而生,形神相藉,安静修功,形固神全。所以说:形神俱妙,内外相应,自然与道合真。(54)正一真人曰:正,即真。一,为大,也指心。心是南方太阳之象,原处北方。因何太阳处于北方,为坎离中有一画,故为一阳,是谓心。一是阴中阳位,二是阳中阴位,此是五行反复之理,阴阳变化之用,是谓正一。正一真人,指汉天师,姓张,讳道陵,今为三天大法师,位任正一真人,又为三清度师,居圣真之位,曾炼五行,修功为国,扶衰救苦,除害兴物,利济庶民,功圆行满,超凡成圣。位居高上正一真人。人若能修炼其心,自然关府通泰,神和气畅,皆由正一之事。张天师流传下来的有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道、铜符铁券、金丹宝经、秘诀灵章、二十四阶品录等。(55)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家,此指身。经,指心。真人曰:家有此经,若能悟解玄微,清静身心,修行念道,持诵不退,即得众圣神人护卫其门,即得神人护门则灾障不干于家庭,邪魔无犯于住止,皆因主人清静,故得神明护门。内比喻则家犹身,心为经。人能清静行其至道于心,则谓之有此经。悟,即觉。达,即解。通,作了。觉了则谓心有经。无经则未悟解,故有灾障,烦恼所生,若心了达,则无烦恼。烦恼既无,自然清静。灾障不生,故不干。众圣护门,意思是指人身中有三万六千神,左三*右七魄,身有一万二千形影,体有二万四精光,五脏六腑,二十四神,耳眼口鼻皆有,一一各有宫阙所居,人若清静,众神归身,各居宫阙,故云:众圣护门。(56)神升上界,朝拜高尊:神,即心,道典云,聪明正直谓之神,阴阳不测谓之圣。故云心灵则道降,道降则神灵,神灵则圣。神明既圣,即可升。(升,登)。升登于上界。(上界,三界之上,三清之境大罗天)。人能保精养气,爱神调和于元气,填补于脑,烹炼神水,变化精神,神气若全,即得上升三界,朝礼太上高尊,凡学仙之士,所说朝元,即有二种,一论天地,二论人身,即明三丹田,且三界朝元者,即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上应玉清始炁所化,号天宝君,理玉清圣境清微天,总一十二部圣行之经,为洞真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上丹田。脑宫也号泥丸宫、帝君以主于炁。中元者,上应上清元炁所化,号灵宝君,理上清境禹余天,总一十二部真行之经,为洞玄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中丹田,心府宫,帝君主于神。下元上应太清玄炁所化,号神宝君,理太清仙境,大赤天总一十二部仙行之经,为洞神教主,下于人身中为下丹田,炁海肾宫,帝君主于命,此三元、三宫、三宝,天地得之以成,失之以倾,人生得之以生,失之以死。故《*庭经》云:一身精神慎勿失。故要保爱。又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此句言,凡学道之人,若能运用精华,存想神炁,朝拜三元,修功不退久而行之,自得真道。(57)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满八百,行满三千。(功行,此指修炼的功行。)学人若能行胎息之道,日行八百,即可以升天,功行感应,自然升举。古德云,功圆行满升为金阙之臣,独步玉京之上道。学人若能专守三宫,朝拜真元,百节阙府,自然通泰,万神和畅。相感帝君,指既存守三元,三元各有帝君,诵持不退,则心念正道。身腾紫云,指内观之道,乃有正说,人有五脏属于五行,人若修炼五行真炁,传于五脏,故为实腹,五脏真炁既成,自然尸解,出有入无,变化自在,存亡恍惚,此为得道之中也。紫云,指五脏真炁结成,紫云乃是上天诰命之炁,故凡得道之人,皆是乘云而去,上升三境,朝拜太上高尊,以表得道人证于尊贵之貌。此句言至心修道必然成道。
四、如何修出清静心之二(打坐内观摩通经脉)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老君曰:“谛观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最为灵。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内观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贵,妄染诸尘,不净臭秽,浊乱形神。熟观物我,何疏何亲。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备见,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测,谓之神。邈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长保者,以其不能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长存。”
老君曰:“人所以流浪恶道,沈沦滓秽,缘六情起妄,而生六识,六识分别,系缚憎爱,去来取舍,染着烦恼,与道长隔。所以内观六识,因起六欲。欲从何起?欲自识起。识从何起?识自欲起。妄想颠倒,而生有识。亦曰自然,又名无为。本来虚静,元无有识。有识分别,起诸邪见。邪见既兴,尽是烦恼。展转系缚,流浪生死,永失于道矣。”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静其心,则道自来居。道自来居,则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虚心。人常恶死,而不能保神。亦犹欲贵,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宝;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饱也。”
老君曰:“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神明之在身,犹火之因卮也。明从火起,火自炷发。炷因油润,油藉卮停。四者若废,明何生焉。亦如明缘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老君曰:“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老君曰:“道也者,不可言传口授而得之。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愚者不知,劳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远,而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亿岁眷属,千载子孙。*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藏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杳冥难测。忧患永消,是非莫识。”
老君曰:“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
《太上老君内观经》译文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对于人体来说,天地就是指父母,媾精就是阴阳交合,然后便开始阴阳交融生长发育,并且秉承父母的灵气,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父母从和合开始,这个还未形成的人但开始生长,一个月生变为"胞孕",两个月形成"胚胎",后面三、四月中,(什么是*、什么是魄,*魄与神精直接相对应,人无神则*丢,*在则人的神在,人就有灵气,如果一个人精不足,则此人无魄力,有运魄力的人一定精神饱满。人有三*七魄,三*谓之天*、地*、命*,七魄谓之天冲、灵慧、气、力、中枢、精、英。这三*七魄各有阴阳,三*属阳,主动主生,七魄属阴,主静主形,失*落魄之人,一定站立不定、痴痴呆呆。)"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前面四个月是"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这儿开始"三生万物",五脏六腑全出来了,从而分藏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第七个月,由里及外,五官等功能也逐渐俱全,第八个月,神经系统也已经有所知觉,第九个月方方面面也基本生成完毕,第十个月瓜熟蒂落,马上就可以哺乳喂养。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庭。(人体的控制系统在头部,相当于人体的CPU,)五官也集中在头部,所以能"照生识神"与*魄相通。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脑相通,所以人的生命本元在心。(这一段内容中"司命"、"无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关知识还必须阅读《*庭经》、《太清中*真经》、《思九宫五神法》等许多道家书籍。《*庭经》谓人体中有八大神宿卫,二十四位真人,诸如发、脑、眼、鼻,耳,舌、齿、心、肺、肝、肾、脾、胆等等皆有神主之。《太清中*真经》中云,人体"五脏六腑百关九节有神百万"。而在这些神灵中,最重要的则是"泥丸"、"司命"、"无英"、"白元"、"桃孩"诸神:"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人之*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魄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天体有诸"宫",人体亦有与其相对应的诸"宫",而无论天体之"宫"还是人体之"宫",均为同一神灵所辖。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体诸神不过是天体诸神之气化。如《思九宫五神法》中说,"九天九宫中有九神,谓天皇,九*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在这里,道教之神完全还原为人体自然,失去了其宗教特色。)鼻吸天气,口食地气。天之元气经鼻导入泥丸,这儿也许有人要问,氧气应该是吸入肺部,为什么是头部的泥丸宫呢?其实这正是西医和中医的不同点,人呼吸臭气首先是头脑感到恶心,人呼吸鹇空气,也是头脑首先感到清爽,中医所说的气与西医所说的气是不同的东西,这个气应该写成"炁",而口吃食品,按中医也是气,这个气应该写成"气",是地气。正是这种气与神明相通,与动静相关,因此我们才能内观,才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五脏与五神(即神*魄精志)的关系是这一节的关键。神在心,*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这五神的核心是"心神",五神与一行的关系是心神属火其色赤,肝*属木其色青,肺魄属金其色白,肾精属水其色黑,脾志属土其色*。这些都是中医的基础知识,心神定则五神各守其舍,心神散则五神各出其位,导致神情惶惑。所以,心神为一身之主,能控制其它诸神,内观也主要靠心神意会。心为什么是火,因为秉受太阳之精。"荧惑"是古代天文中的火星的别称,中医是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方面有许多书已经失传,非常遗憾。"三叶如莲花",也是从天文一类讲的,可惜我解释不了,我在猜想,这是不是在说"心"这一个字,但不管怎样,心与神(也叫神明)是相互依存的。其神也,非青非*,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这一段以及下一段文字,都是接在上一段的内容,因其太长,是我人为分开的。"神"这个东西属于非物质形态,所以从颜色、大小、长短、曲直、刚柔、厚薄、方圆等方面来内观这个"神"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感觉到"神"这个东西,大可等同天地,小基于毫芒,制约住但身形一切端正,不控制住则身体理智一切失衡。清静则肾水压制住心火一切处于平静,浊燥则心火过旺,肝木损而肺金伤,*飞魄散,六神无主。心神可通达四面八方,上至九霄下至五洋,却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迷失,任何一个干扰都可能打断心神的思维,所以只有在极其虚静的情况下,心神才能通达自如,这就是才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永远保持"无为"的状态,心神才能一直安宁,从而保证身心不疲惫,精力旺盛。所以,"神"这种无形无名的东西,祸福吉凶全由它所主宰。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殢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圣人之所以要确立君臣是为了要明赏罚,设官僚订法制是为了限制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心不乱。人之所以难以制伏,就是因为人心在动。一旦某事打动了人心,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动。所以说心灵是控制行动的源泉。佛教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群和尚看见风吹旗飘,于是有人说是旗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这时慧能告诉大家,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们的人心在动。小雅认为慧能也说得不对,应该是风也动旗也动,从而引起心在动。如果不能引起心在动,人便感觉不到风动旗动。有一例子可以证明,一次和朋友一起向车站急赶,见朋友看了一下手表,我马上问他几点了,他神情一呆说:"啊呀我忘了"。虽然他看了表,但表的时间没有打动他的心,所以他感觉不到。这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心神清静便能身心安息,当然就可以万祸不生。所以,社会上的一切动乱,包括流浪生死、沉沦恶道,都是心的不平衡所造成。人的心情、人的情绪、人的爱憎等感情方面,也是受心神的支配,所以有人感叹道:"世上的人见多了,便有些淡然,淡然的是那些并不真切的情感的膺品,淡然的是那些琐碎的情感的坷垃。早已知道,今日的人们就象地上的蚂蚁,会无端生出一种忙碌,一种丰富,那柔肠百结,悉肠百结,拆开来看只不过是缠绕成团的一段空白时间。"由于人心不齐,又有感情与欲望的纠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会也由此变得庞杂无比,这就好比牛马陷入淤泥之中,欲拨不能,只能越陷越深。这儿就引出了道家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许多人解释这一观点总有点牵强附会,今天我们可以完整地来解释这个"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认为人在刚出生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后因环境影响,社会教化,眼贪色,耳贪声,口贪味,从而产生各种欲望和需求,无限的欲望去争夺有限的资源,使人也同样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绝圣弃智,使身心保持清静自然,人便可以减少欲望,没有欲望便没有行动,便没有纷争,从而社会安宁和谐。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之所以传说是无为而治,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其主要敌人是洪水猛兽,人与人之间最需要合作和帮助,所以当时能够无为而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开始"富贵生淫欲",有了欲望便有纷争,社会开始混乱,逐步走向礼治和法治。社会和我们个人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内观,就必须要澄清思虑,使身心保持清静才能洞察一切。
一法打通人体全部经络
一打坐,您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一盘腿,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就跟生了一堆柴火似的,不但肚子这块热,腿也会感觉暖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打坐的时候,能量是分散的,但是你一打坐,就把能量聚集起来了。积聚自己的能量,然后把它点燃,就是您打坐所要达到的一个功效。不过,最好是通过自然生火的形式来让能量燃烧,不要加入太多人为的因素,否则反而会对身体产生消耗。有些人非得使劲,一心想用意守住某个地方,结果适得其反。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旦加入"人为"两个字,它就变得不自然了。那么,我们怎么让身体的能量自然而然地生成呢?打坐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道,哪怕这是一条没有用的路,我们也得借助它冲破阻碍,走到有用的地方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这条路的路口。找到了路口,我们就能顺着它找到答案。怎么找呢?有些人觉得应该意守丹田,至少要学会静心。可是这样一般人不仅很难做到,而且未必有效。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简单还很管用的意守办法,那就是身体哪里疼就守哪里。比如说,你盘腿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静不下心来,而且腿也疼。那么,此时,您就可以定下心来,先找到腿疼的地方,可能疼处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这就说明您的胆经在这一块儿不通了。那您就先顺着胆经揉一揉,等它不怎么疼了再盘。这时候,您就会发现,自己能盘得比刚才高了。可能刚才还只能单盘,现在就能开始尝试双盘了。双盘时如果又有一个地方疼。那您再把疼的那条筋敲一敲。这样一来,在盘腿的过程中,您就能把那些不通的经络逐渐打通,而您的体质也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这些东西就是您自己掌握的,最终会变成您自己的内力。如果打坐时您觉得疼就干脆放弃了,或者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不练了,打坐也就失去了它的灵性。就在这个逐渐打通经络的过程中,您就逐渐开出了一条道路。而所谓的路口,其实就是您不通的地方。养生就是要学会自我修复,这要靠大家"没病找病"才能做到。什么叫"没病找病"?就是没打坐的时候,您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是一打坐,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这时,您就自然而然地学会静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您想意守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