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20多岁的小伙子,身体很好,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患高血压、糖尿病,却接连遭脑梗死,还差点终生卧床。
最近,医院神经内科救治了这样一位患者,医生通过层层排查发现,这位病人梗死的病根躲在身体深处,而像这样遭到神秘凶手攻击的人并非个别。
早起嘴巴歪了,他以为是面瘫
“去年底体检也没发现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啊,没想到竟是心脏引起的!”当医生告知真正病因时,小刘难以置信。
小刘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留杭,在一家心仪的企业上班。工作非常繁忙,加班加点家常便饭,但小刘凭着踏实肯干、业务熟练,几年下来就得到公司的重任。买房买车,在美丽的城市成家立业,他为此满怀信心,无限憧憬。
然而3个多月前的一天早上起,小刘起床后突然感觉自己左侧面部有轻微的麻木感,对着镜子看到,有点“嘴巴歪”。小刘想,自己平时身体很好,又没有任何“三高”等疾病史,因此压根没觉得自己有遭遇恶疾的可能,自认为因过度劳累而得了年轻人常见的“周围性面瘫”。
那段时间公司业务又非常繁忙,医院就诊,去药店买了点治疗面瘫的药吃,两三个星期后这些症状居然慢慢消失了。不过,懂点医的亲戚当时就提醒,医院检查下,根据症状怀疑他是否脑梗死(中风)。
不久前,小刘因着凉感冒导致咳嗽比较厉害,意想不到的事情突如其来:正在上班的小刘一阵剧烈的咳嗽之后,突然右侧手脚不能活动、讲话口齿含糊……同事见状,忙拨打,并送其至医院急救中心。
医院脑卒中中心急救团队接诊后,第一时间在专科查体及头颅CT等检查作出评估,明确小刘是得了“脑梗死”,且病情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很有可能将终生卧床。
接连两次脑梗死,原因是心脏上有个“漏洞”
“我们分析认为,三个月前小刘发生的那一次面部麻木和口角歪斜其实就是一次脑梗死,只不过影响的范围比较小而已。三个月内发生两次脑梗,若发病原因没查清楚,这次救过来,患者很可能再次发生脑梗死。”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李盈枝事后介绍说。
事不宜迟,在排除了禁忌征后,脑卒中中心的接诊医师在30分钟之内给小刘进行了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所幸,及时送来抢救,经过溶栓药物,小刘恢复的非常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了。
李盈枝说:“虽说,小刘恢复得很不错,我们没丝毫松懈,毕竟一个26岁且平时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为何两次发生脑梗死呢?”
因此,在小刘住院期间,神经内科医生们决心追根溯源,楸出背后神秘“凶手”。医生为小刘安排了一系列检查,首先排除了大动脉本身的狭窄、排除了血管发育畸形,接着又排除了心房颤动等常见的病因,然在做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时,医生监测到了患者右向左的固有型大量分流,再进一步右心声学造影终于明确了小刘存在心脏卵圆孔未闭,而这,正是年轻的小刘反复发生脑梗死的“罪魁祸首”。
最终,小刘在该院多学科联合的诊治下,由心血管内科专家为小刘修补好了心脏上的这个“漏洞”,将再次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小刘顺利康复出院。(卵圆孔未闭为心脏房间隔部位的一个缺口(洞眼),有人简称之“缺心眼”)
来医院探望的同事们得知小刘患病来龙去脉,打趣道:“平时看你有时一根筋,有点缺心眼,想不到心脏还真是有一个洞眼啊!”
科普时间心脏“洞眼”别掉以轻心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耿昱教授介绍,卵圆孔是心脏左右之间间隔膜上中间位置的一个孔,是胚胎时期的一个生理性通道。当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肺部没有开放,所需的氧气都来自于妈妈的肺部。这时候宝宝的静脉血不能通过肺部,便是通过卵圆孔直接从右侧心脏进入左侧心脏,进而供应大脑、肾脏等全身各器官。出生后,肺部开放,静脉血大量通过肺部,心脏压力减低,大部分宝宝的卵圆孔会立即融合,部分宝宝在1岁内缓慢融合,若是3岁还没有融合则为卵圆孔未闭。在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头痛、减压病等密切相关,风险为正常人高不少。我们每年都有接诊卵圆孔未闭致脑梗死的病例。”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内卵圆孔处于左向右分流,只有当咳嗽、大笑、打喷嚏、深呼吸等情况下,才会发生卵圆孔右向左分流。若此时静脉系统有血栓或心腔内有原位栓子,就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进而导致体循环栓塞,即出现‘反常栓塞’。像小刘,就是连续的咳嗽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大,使得这些反常血栓堵住了脑血管,出现了脑梗死。”耿昱表示,发生过血栓事件的卵圆孔未闭患者,其再发的危险性很高。心脏介入手术封闭开放的卵圆孔,能有效降低患者反复脑梗的发生率。
耿昱教授提醒,当发生反复不明原因的偏头痛、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又缺乏易患因素(高血压等),要警惕,医院进行正确的干预。对于年轻人不明原因的脑梗塞,建议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来诊断,发现脑梗塞存在卵圆孔未闭,则应考虑行心脏介入封堵治疗。
延伸阅读:常吃夜宵两年增重80斤长沙24岁小伙脑梗死
晚上睡不着就玩电子游戏,全年几乎有天在吃夜宵。今年24岁的于骞(化名)在短短两年时间,体重从斤暴增至斤。近日,他突然感觉到左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被紧急送入南华医院,诊断为脑梗死。
于骞是长沙人,曾是一名省级二级运动员,身高1.71米,两年前体重斤,身体健康。但这两年,他基本了脱离了锻炼,身体慢慢变胖。于骞经常晚睡,有时候凌晨还和朋友在外面吃宵夜,并特别热衷于咸、麻、辣等重口味食物,早上上班后又不吃早餐,中午再饱餐一顿。目前,于骞体重已达到斤,比原来重了80斤。
今年4月2日,于骞早晨起床时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此情况持续8小时后,他来到南华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就医。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考虑为脑梗死,医生对其立即予以脑梗死相关治疗,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医生分析,患者此次发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受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身体过于肥胖所致。
据南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贺国华介绍,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50至60岁以上人群高发,起病危急。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脑梗死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像于骞这种体型偏胖、喜欢熬夜吃夜宵、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病。
贺国华提醒社会公众,预防脑埂死要戒烟限酒,坚持有效锻炼,少吃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有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必须及时地进行治疗和控制。
脑梗死“盯上”年轻人
邓斌提醒,脑血栓发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能及早发现并在黄金时间窗内救治,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要学会及时辨别言语含糊不清、口角歪斜流涎、半侧肢体感觉麻木、活动无力等脑梗死常见症状,及早就医。
“在传统印象中,脑梗死是一种‘老年病’,常发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但现在年轻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邓斌表示,抽烟、喝酒、缺乏运动、肥胖等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希望年轻人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脑梗死”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