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融学模型 [复制链接]

1#
序言

今天我们来讲金融学,它是我大学拿到两个学位之一(另外一个是数学)。当时我四年读完金融学后的感受就是学了一堆数学模型,通过了一堆专业考试,如果有人真的来问我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金融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如何把金融学到的方法和思想用到生活中?

我却根本答不上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重新看回金融学的教程,才发现金融学是给有志于进入金融行业的人听的一门课,它研究的是金融机构如何运作,金融工具如何开发,是给专业人士听的课。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大家更需要了解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金融行为、我们所处的金融环境、我们需要具备的金融思维。

所以今天这门课不是给专业人士听的,而是给普通人听的。我们希望能够从金融学的知识里面提炼出一些对生活有启发的思考模型。

宏观

首先介绍瑞·达利欧之前出过的一个关于金融系统如何运作的科普视频。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我觉得这是我这么长时间以来看到的最靠谱的经济学入门视频,首先是关于经济增长的最简单模型。

经济增长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生产率的提高、短期的债务周期、长期的债务周期。

生产率的提升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在叠加的,即只有一个发展方向,整体上从来不会走回头路。

我们在讲#0函数时,讲过生产率的提升有很多种形态,比如指数函数、幂函数形态,所以生产率的增长函数这一期就不展开讲了,只需要知道这个要素是一直往上即可。

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不同,他们都是类似正弦波对应的波动型函数形态,有波峰有波谷,一直震荡,永不停歇。

所谓的短期和长期的差别,在瑞·达利欧的观点里面,短周期大概是5~8年,而长周期大概是75~年,这三股力量合在一起形成了下图。

我觉得这个是个非常厉害的模型,简单直观,记住这个模型胜过你读一堆金融学的畅销书。

在这个不断摇摆的周期模型里,如果我们深入到微观层面,就会发现经济运行的最小单元就是交易,而交易无非是由这五样东西之间换来换去(如下图)。

交易的其中一方拿出货币或者信用。货币好理解,信用有点抽象,比如

你刷信用卡,当时你并没有支出货币,而是你向银行借了一笔月底要偿还的债务,以你的信用作为背书借的这笔费用,所以它就是你信用的衍生品。

而你用信用和货币买到的东西无非就是三样——商品、服务和金融合约。

商品和服务很好理解不解释,关于金融合约我们下面会详细讲到。

上面说的是关于交易的简单模型,这么多微小的交易聚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市场,

而不同类型的市场聚合在一起就会形成经济体。

比如医疗市场、教育市场、股票市场、能源市场、消费市场、汽车市场、咖啡市场等。

它们组成的经济体就像一个相互咬合在一起的齿轮一样,一环扣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这个市场的运转经常会出现过冷或过热的现象,或者出现大量资金分配失衡的现象。

1.1宏观调控

那么此时国家层面就会有两股力量参与到市场调控里来,就是中央*府和中央银行。

1.1.1中央*府

从*府的角度,有三个功能是可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行国债的数量、税收的数量和财*支出的数量。

国债和税收是*府的收入,财*支出是*府的支出

税收

如果*府减税,那么企业的压力就变小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多,但是*府就没有足够的钱来搞基建,来做关键的科技投入,没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所谓的搞基建、搞科研投入,实际上都是财*支出的一部分。

国债

*府开支的钱除了通过税收来实现,那么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

国债可以卖给自己的国民,也可以卖给别的国家。这方面美国是典型,美国国债卖给了全世界,这是美国剥削全世界的一种方式。

1.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两项核心功能是调整利率和发行货币。

调整利率

比如利率就像磁铁一样,可以理解为银行吸引大家把钱存起来的力量。

如果利率降低,那么磁铁吸引力就会减少,大家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那么市场上流通的钱就变多了,钱变多经济就容易变热;

如果利率上升,那么磁铁吸引力就变强,钱就会被大量地被吸回银行,那么市场上流通的钱就变少了,钱变少经济就容易变冷。

发行货币

央行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发行货币,也就是俗称的放水。

关于放水,这个比喻很直观,印钞多了市场上的水就多了,水多了经济就容易出现流动性过剩,俗称“过热”。

总而言之,*府是实打实的在收钱和花钱,但是央行的角色就很抽象了。我们经常听到金融从业者说“紧缩”和“宽松”,就是在说央行调控的角色。

比如某段时间央行降低利率、大量印钞,那么此时市场上的钱就会很多,借钱就会变得很便宜,就会有更多人想要通过借贷的方式进行投资、消费和扩大产能;

如果利率很低,那么低息贷出来的钱再拿去做高息的生意,比如投资房地产,就可以稳挣不赔。

那么这些能贷到款的企业就拼命贷款,到处花钱。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出现很多虚假的繁荣。

而如果市场上的钱很多,那么投资人手头钱也会很多,但是投不出去,而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会更容易拿到投资。

而如果大环境更容易拿到投资,会有更多潜在创业者蠢蠢欲动想要进入创业的战场,大家做事情时就更不在乎成本,而在乎将来的收益(也叫乐观预期),

而这种情况通常不会维持很久。

回忆一下上面看到这张图,这个模型是非常厉害的。如果整个社会都形成乐观预期,那么企业和个人就会倾向于过度借债或者过度融资。

比如一个生意明明可以不用融资就运转挺好,但是反正有人想投钱,你不拿白不拿嘛。因为你不拿竞争对手就拿了,那你也很被动。

消费也是一样,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买了车,只有你没有车,那么你就会感觉有压力,搞得最后大家通过贷款透支未来买的车。

这就是消费和投资的*备竞赛,这种群体透支未来往往会超出实际生产力发展一大截(如下图),出现经济总量大大超过实际生产力提高的现象——过度加杠杆。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杠杆这个词。

1.杠杆

金融工具对于实体经济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实体经济加上了杠杆,四两拨千斤,让那些有生产力的人在短时间内加速发展,有机会弯道超车资本本来比自己多很多的人。

你可以把加杠杆的过程简单理解为加倍数。假如你有0块钱拿去投资,一天只能上下波动一块钱的收益,即要么多挣一块钱,要么损失一块钱,那这个波动对你来说不痛不痒。

但此时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加倍的杠杆,瞬间就变成一天亏块或挣块,(相对0元来说)是1/10的变化,这个就很有感觉了。

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杠杆类型有哪些呢?

贷款买房、买车、买手机;

金融投资、融资;

使用了某些技术手段来节省劳动力;

招聘帮手来帮助我们做事情;

我们到处去宣传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

任何一个杠杆,都会有三个要素组成——长度、支点和用途。

1..1用途

用途的意思是,我们加了杠杆之后,撬动的资源拿去干什么。

比如拿去买消费品,而这个东西因为本身没有增加额外生产力,无法在未来增加你的收入,那么非常可能出现欠一屁股债,最终无力偿还的情况,这就是不良杠杆。

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利用杠杆扩大了生产力,比如一个农民伯伯贷款买了一个拖拉机,而这个拖拉机可以在未来一年为他换取高于利息的收益,那么这这就是良性杠杆。

这里说一个大家比较了解的话题——贷款买房是一个不良杠杆,还是一个良性杠杆?

如果不考虑国家*府的调控,那么按照中国房地产过去0年涨幅,贷款买房绝对是一个良性杠杆,因为房子增长的价值是远高于同期的利息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就等于使用的杠杆越大,你增加收益的倍数就越多。

一个房子明明一年只能涨15%,但是因为你通过贷款增加了10倍的杠杆,就可能使你获得超过%的年回报,这就是杠杆买房可怕之处。

但如果房子跌了,那么10倍的杠杆就变成了10倍的损失,那就更可怕了。

所以如果房地产崩盘,可以直接把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干破产,因为有了很大的杠杆,这种情况之前在日本和香港都有出现过,所以这就要提到杠杆的第个特点——支点。

1..支点

一个所谓的好支点,就是一种能够稳定地低风险地获得收益的资产或能力。

比如一个巨大技术提升或突破,假如现回到一年前新冠肺炎刚刚爆发时,如果你有技术发明一种有效疫苗,这在绝对意义上提升了生产力,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支点。

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你就应该放心地加杠杆,去市场上拼命融资贷款,去扩大你的产能。

什么是不好的支点呢?

你看似拥有但实际上能力支配不了的东西。

比如你买房如果有一天跌了,你完全控制不了,这就不是一个好支点。

比如你去买某个公司的股票,给你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可是你对这家公司的业务逻辑、潜在风险,实际控制人的性格想法一无所知。

那么未来有一天股票跌了,你也不知道是怎么跌的,这也意味着你对这个支点没有控制力,这样的支点也不是好支点。

所以如果你的杠杆是建立在一个不好的支点上,那么实际上你凭运气赚来的钱,最终也有可能会凭实力亏光。

1..长度

如果你加了两倍的杠杆,那就是放大了倍的损失和收益;

如果你加了倍的杠杆,损失收益同时会增到倍。

以后我们讲行为金融学会提到,人类的心理上有一种叫损失厌恶的特性,同比放大的损失远比同比放大的收益更加痛苦。

既然有了加杠杆的过程,也就有了去杠杆的过程。

我们上面说良性杠杆,也说了不良杠杆。大家可以猜测一下,

如果放任大家遵从自己的人性,那么这个世界上不良杠杆多的还是良性杠杆多?

当很多社会百废待兴时,一开始通常都是良性杠杆居多,但是发展到后面时很多良性杠杆就会开始转为不良杠杆。

比如中国的房地产以前是良性杠杆,但是现在正在转为不良杠杆的转折点上。

一旦一个社会开始出现很多不良杠杆时,就会出现去杠杆的强烈动力,经济就会不断地在过冷和过热之间周期波动。

所以我们再看回这张图就会发现,波动最底层的动力来自于人性的贪婪和恐惧。

1.三个建议

基于这个波动模型,瑞·达利欧给了大家三个建议。

1.不要让债务的增长速度超过自己的收入。

因为一旦债务超过了收入,增长的速度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挣的钱永远还不上利息和本金,除非可以债务重组或者找家人借钱。

.不要让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

这个建议非常诡异,收入的速度超过生产率是很多人追求的事情。

“钱多事少离家近”就是这个意思,那么瑞·达利欧为什么觉得这个不好呢?

首先我们的收入其实是由货币和信用构成的,这意味着我们花的并不全都是我们自己的钱,有一部分是我们的信用,比如

我们刷信用卡的钱、花呗、借呗;

因公司隐形福利而省下的钱(比如包吃包住公费旅游);

因房价上涨、股票上涨以为自己挣到但没有实际变现的钱;

其他预期收益。

这些东西就是我们身上的杠杆。

我们前面说,杠杆有一个坚实的支点很重要,简单说你的实力是最好的支点,所以我们收入的增长速度过快就等于我们的杠杆加得太多,支点却不够牢靠。

这种情况下就是所谓的“君子立于危墙之下”,你只能天天祈祷那个墙不要倒。我个人觉得这第点建议是最有价值的。

.尽一切努力提高生产率。

第三点听起来特别大道理。但如果你活到我这个年纪,你就会发现他说的真是非常有道理,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实力,是应对一切变化的终极法门。

这一点对于国家来说同理,今天中国把一切的焦点都放在科技创新和实体产业升级上,不断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去追逐虚幻的GDP指标,就是深刻理解了这个大道至简的原理。

瑞·达利欧的这个科普视频,还是建议大家去听一下,非常有价值,一共1分钟。

这其中前面19分钟,建议大家认真听。

后面11分钟可以简单听,因为后半部分内容,感觉更像是给经济决策者听的,这个对于普通人参考价值就没有那么大了。

上面我们讲的偏宏观经济。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到微观层面,看看金融运作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

微观

首先看人和金融系统的关系。

整体而言,我们和金融系统之间最简单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达。

金融运转的核心是一张张金融合约。这些合约大部分由金融机构推出的,比如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也有一部分的合约是个人和公司直接发起的。

而这些金融合约可以理解为商品。凡是商品它就有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所以我们的角色就是这三者之一,有时身兼多个,比如

你把钱存在银行,就是把钱借给了银行,此时银行提供给你一个金融合约。

或者你是一个学生,你交了本学期学费但还没开始上课,此时你就是学校的债主,学校也给你提供了一张金融合约;

你去打工月底领工资,那么你就是公司的债主;

你去股市上购买股票,比如茅台或宁德时代,买的也是一个金融合约。

.1金融合约

你看金融合约无处不在,要理解金融合约内在运作过程,我们需要一个分析框架。

假如有A和B两个人/两家公司,此时B向A提供资金,然后A向B提供了一份金融合约作为交换,此时A和B就产生了金融关系(如下图)。

这种金融关系建立基础就是A和B对未来都有一定的预期(如下图),比如

B至少觉得A在未来的那个时间有可能履约;

而A觉得新来的资金能够在未来增值(得到的要比付出东西多),否则他就不会做这笔交易了。

比如一个公司去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这里底层假设是这些资金被募集进来之后,会被投到能挣更多钱的地方去。

假设归假设,现实生活中资本市场有很多这样的假设,最终被证明都是忽悠吹牛。

那甄别他们是不是吹牛不是金融学覆盖的范畴,涉及到心理学,会计学、投资学等。

我们今天只讲金融学的原理。

回到主题,在这个过程中A原来的资金量只有白色区域那么大,通过从B那里得到了资金新补充来的灰色区域就是A使用的杠杆(如下图)。

有了杠杆之后,A可以用来发展的资金就变多了。

然后时间这个核心要素出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A的业务得到了增长,于是A的资金就变得越来越多。

双方到了未来某个时间点,就会对金融合约进行履约。

此时未来的A就会对未来的B反过来支付资金,以履行他之前签订的金融合约,于是整个闭环完成了(如下图)。

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从现在往未来看,这里面有很多个点需要注意,比如

A和B之间的金融合约到底属于什么类型,是股权类型,还是债券类型?

A使用的杠杆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围?(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A有可能业务发展并不顺利或者变心不再履约)

这些东西都构成了一个被称为风险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了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才会构成风险。

那既然有了风险,就必须对风险进行补偿,所以双方也一定会约定未来A还给B的资金一定要大于现在B给A提供的资金(如下图),这就是资金的时间成本。

而所有这套体系运作的底层是另外一个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东西——货币,货币在经济学课上会讲到。

.金融三要素

上面这张图里面就涉及到最基本的金融三要素,北大的香帅教授在课里面做过总结,就是时间、杠杆和风险这三个要素。

杠杆我们上面已经讲过了,那么接下来看时间。

..1时间

金融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在时间轴上移动我们的财富,

它可以让一个现在没有什么钱的年轻人,从未来那个更有钱的自己那里借到钱,比如信用卡;

它也可以让一个挣钱能力很强的年轻人,从现在开始就给未来即将退休的自己存钱,比如养老保险。

换句话说,金融工具可以把时间带来的风险和未来的收益进行计价,把它们打包融进金融合约里,加速社会资金在时间轴上的流动,

使那些现在有能力或者宣称自己有能力的人,可以运用杠杆把自己未来的信用投射到现在,让现在可以有加倍的资源发展。

那么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给未来定价?

这里需要引入另一个金融学的概念——折现值(presentvalue缩写PV)。

折现值的计算方式是把一个资产未来能够产生的所有净收入除以利息率,按照复利计算的折扣,然后产生的加总之和。

比如你购买了一种金融资产,假设这个资产未来5年每年都能给你带来0美金的收入,那么你如何估算这个资产现在值多少钱呢?

按照上面折现值的计算公式,我们假设现在年利率是5%,那么就是把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的0块钱,分别除以1.05的一次方,二次方,三次方以此类推,比如第五年的0块钱折算到现在就只值78块钱,然后把结果全部加总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个资产现在价值是9美元。

举一个更实际的例子,比如你买了bilibili的股票,每股现在花了美金,那么你花的这多美金到底买了什么东西呢?

我们就来看看它01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会发现归属普通股东净利润为-9.0亿元,即一个季度亏了9亿元,它给你的现金回报是负的。

但是B站的估值在一季度平均却超过了00亿美元。

那么购买B站股票的人在想什么呢?

为什么这么一个亏损的公司会值00亿美元呢?

其实这00亿美金估算的是它未来能够赚的所有钱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大家对B站的前途很看好,觉得B站虽然现在净收入是负的,但是未来净收入一定可以转负为正。

就像这条曲线一样,是一个典型的“J”形函数(如下图)。

大家预期B站现在的盈利能力的位置大概在红色点,在不久的将来,它穿过盈亏平衡线开始转负为正。

所以这00多亿美金,理论上说多的是这条“J”形曲线0那部分的全部收入,按照利率折现到现在后减掉接下来B站还会继续亏的那些钱折现到现在的总和。

但这里说的是理论上,折现值只是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最传统的模型。现实世界股票中估值的因素远比折现值这个模型复杂得多。

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投资学那节课会更详细讲解,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那么折现值这个思维模型远不止用在股票估值上,它也可以用来估算很多东西的价值。

比如评估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价值。我们在#0函数已经讲过工作指数型成长模型和对数型增长模型。

如果使用折现值的思想来计算从事这两种工作现在应付薪酬,那么很容易算出对数型函数因为后面成长性很差,从事这类工作现在就应给你付出很高的工资才合理。

而指数型工作因为未来成长性很高,起步时你通常可以容忍更低薪水。

折现值计算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对未来进行估计,而人类对于未来进行估计总是会出现极大的偏差。

以上面我们讲的股票为例,当形势一片大好时,大家可能觉得未来非常乐观,此时某家公司的股票就会大涨,

尽管它的挣钱能力短期内还跟以前一模一样,但大家一旦觉得未来它能够远超现在的水平大赚,就给它很高的估值。

但反过来,如果资本市场突然出现一些不好的消息,那么前一天大家还信心满满,可能后一天就会突然灰心消极,觉得搞不好这家公司马上就要倒闭了。

那么这种情况下,你计算远期收益的折现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此时股票价格就会大跌。

所以时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讲到另外一个关键词——风险。

..风险

说到风险,就一定要提到风险收益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投资不可能三角,深刻理解这三样东西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大多数人是终身受益的。

这个三角形里面的收益最好理解,就不过多解释。普通人比较容易忽略的是风险和流动性这两个要素。

先说一下风险,它可能是金融业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词了。

我认识的所有常年做金融的人,跟普通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风险意识通常比常人强很多,因为他们常年需要处理的事情就是评估风险、测量风险、给风险定价。

金融行业霍华德·马克斯提出了一个风险收益模型,希望大家记住,这是终身有用的模型(如下图)。

这里面蓝色线描述的是,做任何事情随着风险的提高,对应的市场通常会给出更高收益(如下图)。

而这里面每一个地方的正态分布曲线,则代表了每一个处在金融系统中的人最终实际得到的收益分布概率。

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承担了高风险,那么他更大的概率能得到相对高的收益。

因为正态分布的中间腰部是最高的,即此处分布人群最多(如下图)。

而这个正态分布的中线,刚好跟中间那条风险收益的蓝色线重合(如下图)。

但是正态分布毕竟只是个概率描述,也就是说会出现极端情况。

比如有的人运气很不好,就像这张图里面的A点的人,他承担了很高的风险,但最终却得到了很低的收益,以至于他对比处在非常低风险的B点的人的收益还要低(如下图)。

当然反过来,也有可能是有的人承担了很高的风险,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而有的人承担了很低的风险得到了很低的回报,这是比较接近常识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都会发生,所以我们要很清晰地知道,承担风险后能够获得的收益实际上是个概率问题,

只能说低风险收益的波动小,高风险收益的波动大,但不能说低风险一定只能获得的低收益,而高风险就一定获得高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

我们之前还讲过实际投资时,因为今天金融工具已经非常复杂了,金融市场被核心玩家高度垄断,就会导致整个收益分布呈现下图情况。

在高风险、高收益的区域,很多普通人承担了完全不对等的高风险,却完全得不到高收益。

比如之前数字货币很火的那段时间,有很多人进行了数字货币的合约交易,就是完全属于承担极高的风险,却最终只能获得极低回报的一种投资工具。

这边的具体原理在投资学讲得更详细,这里不展开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流动性,流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资产变成钱的速度或变成钱的能力。

股票流动性很高的意思就是说基本上你在市场上想买就能买,想卖就能卖。

但是比如古董,它的流动性就极低,你想卖一个古董如果不上拍卖会,基本不可能卖出去。

但是拍卖会一年才开几场,这意味着你想卖一个古董得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买家。

变现花的时间很长,而且合适买家不好找,这意味着变现时间长,变现能力差,这个我们就说流动性很低。

再拿房地产投资举例,它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

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过去的很多年里这种高收益是贷款的高杠杆,叠加房价的高增长,双重作用梦幻联动的结果。

而它的风险性在于很多年以来,房价几乎只涨不跌。所以看起来房产投资似乎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投资方向。

但最近这一年两年,流动性成了房产投资最大的软肋。

因为*府可以通过限制贷款、积分买房、审核资质等很多手段,限制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从而极大的降低流动性。

而一个资产一旦流动性被大幅调低,那么它的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你想象一下,在一个城市里如果规定一年只能成交10套房,但这个城市有1万个人想要出售房产,那么一套之前花了万人民币买回来的房子,交易价格可能会非常低,因为这个人需要花几百年来排队,才能够最终把房子卖出去,一套永远卖不出去的高价房毫无意义。

这个提醒我们,如果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的代价去取得某项资产时,除了考虑它的收益和风险,一定还要考虑它的流动性。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比如创业公司给你发期权,有可能会把公司未来的价值描述的很大,你一算“哇,这个期权未来几年可能翻几十倍、上百倍!”。

但是请注意,这里除了我们常见的高风险之外,它隐藏着一个低流动性的特征,因为公司的期权或者股票在没有上市之前是很难交易的。

这就类似我们前面讲过那个价值5百万的那套房,却找不到买家达成交易的情况。

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瑞·达利欧的增长曲线,*府央行的角色,杠杆,时间折现值、风险收益函数、流动性这几个知识点。

在这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理解周期和杠杆,还有风险收益流动性的概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