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青堂补骨脂白斑 http://www.bdfmall.com/m/第二章
第二节局部望诊局部望诊又称分部望诊。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患者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以测知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通过经络与局部器官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故在病理变化时全身的病变可反映于相应的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影响全身,故观察局部的异常变化,既可诊断局部相应具体疾病,也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
局部望诊的内容,包括望头面、五官、颈项、躯体、四肢、二阴及皮肤等。
望头1.头形主要观察头的大小、外形和动态。头形的大小可以通过头围来衡量,测量时用卷尺从双眉上方,通过枕骨粗隆绕头一周。一般新生儿约34cm,6个月时约42cm,1周岁时约45cm,2周岁时约47cm,3周岁时约48.5cm,5岁以后接近成人。如果新生儿头围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则为头形过小,如果新生儿头围大于37cm,则为头形过大。头围是测量脑和颅骨的重要指标,也可用来判断婴儿的某些脑部疾病。
头大头颅增大,颅缝开裂,颜面较小,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所致。
头小头颅狭小,头顶尖圆,颅缝早合,智力低下者,多因肾精不足,颅骨发育不良所致。
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多因肾精不足或脾胃虚弱,颅骨发育不良所致,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2.动态头部不自觉地摇动而不能自制者,为头摇。无论成人或小儿,多见于肝风内动之兆。
3.囟门囟门是婴幼儿颅骨接合处尚未完全闭合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后囟呈三角形,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前囟位于顶骨与额骨之间,呈菱形,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是临床观察的主要部位。
囟填即囟门突起。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或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有病所致。小儿哭泣时囟门可暂时稍微突起,安静后即恢复正常。
囟陷即囟门凹陷。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但6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等表现。
望发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关系密切,故望发可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现。
1.色泽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可见于大病后或慢性虚损患者;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青壮年白发,俗称“少白头”,若伴有耳鸣、腰酸等症者,属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等症者,为劳神伤血所致;也见于先天禀赋所致者;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兼面黄肌瘦,腹大便溏者,常见于疳积病。
望面面部,指包括额部在内的颜面部。望面部应从色泽、形态入手,由于面部色泽已在望面色一节中讲述,此处重点观察颜面的形态异常。
1.面形异常面肿面部浮肿,皮色不变,多见于水肿病。颜面红肿,色如涂丹,焮热疼痛,为抱头火丹,多由风热火毒上攻所致;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为“大头瘟”,为天行时疫、毒火上攻所致。
腮肿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者,为痄腮,因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若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有寒热者,为发颐,或称托腮痈,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因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面削颧耸又称面脱。表现为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因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所致,为失神的表现。
口眼歪斜口眼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僻”。若单见口眼??斜,患侧面肌弛缓,肌肤不仁,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目不能合,不能皱眉鼓腮,口角下垂偏向健侧,名口僻,为风邪中络所致;若口歪兼半身不遂者,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
2.特殊面容惊恐貌面部呈惊悚恐惧表现,常因声、光、风、水等引发,多见于狂犬病。
苦笑貌面部肌肉痉挛,呈无可奈何的苦笑表现,多见于破伤风。
二、望五官眼、耳、口、鼻、舌五官,分别与五脏相关联。《灵枢·五阅五使》言:“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观察五官的神、色、形、态变化,可以了解相关脏腑的常与变。其中望舌将另作专节论述,故本处主要介绍目、耳、鼻、口唇、齿龈及咽喉等望诊内容。
1.目色正常人眼睑内及两眦红润,白睛色白,黑睛褐色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异常改变有:目赤目赤若伴见肿痛,多属实热证。如全目赤肿,为肝经风热上攻;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白睛发红,为肺火;睑缘赤烂,为脾经湿热。
白睛发黄为黄疸的主要标志。多因湿热内壅或寒湿内困,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是血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目胞色黑晦暗多属肾虚;目眶周围色黑,多因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所致;目眶色黑,伴肌肤甲错,多为瘀血内阻所致;睡眠欠佳也可见目眶发黑。
黑睛灰白混浊为目翳,属外障眼疾。若黑睛深层呈圆盘状翳障,障碍视力,为混睛障,多因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常见于眼外伤及某些全身疾病;若小儿疳积日久也可见目生翳障,表现为目干夜盲,黑睛生翳糜烂,甚则溃破穿孔等。
2.目形胞睑肿胀目胞浮肿,皮色不变或较光亮,是水肿病初起之征。胞睑红肿,若眼睑边缘起疖肿,状若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者,为针眼;若整个胞睑漫肿,红如涂丹,热如火灼,化脓溃破者,为眼丹。二者皆为风热毒邪相搏客于胞睑,或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局部气血瘀滞所致。
眼窝凹陷见于吐泻之后,多因吐泻伤津所致;若见于久病重病患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难治。
眼球突出眼突而喘,属肺胀,多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眼突颈肿,为瘿病,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3.目态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其异常改变主要有:。
所致的药物性瞳孔散大等。
目睛凝视患者两眼固定,转动不灵,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伴神昏、抽搐等症,属病重;或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瞪目直视还可见于瘿病。
嗜睡露睛指患者入睡后胞睑未闭合而睛珠外露。多因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胞睑失养,启闭失常所致,多见于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的患儿。此外,睡时露睛也可见于正常人,俗称“羊眼”。
胞睑下垂又称睑废。指上睑下垂,难以抬举。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其中双眼上睑下垂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睑肌失养所致;单眼上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脉络失养,肌肉松弛所致,也可见于外伤。
1.耳之色泽润枯正常人表现为耳郭色泽红润,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耳郭焦黑干枯,多属肾精亏虚。
颜色耳郭淡白,多属气血亏虚;耳轮红肿,多属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耳轮青黑,多见于阴寒内盛或有剧痛的患者;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2.耳之形态耳郭厚大耳郭外形厚而大,属形盛,为肾气充足;耳郭肿大,伴见色红,为邪气实,多属少阳相火上攻。
耳郭瘦小耳郭瘦小而薄,属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耳郭瘦削而干焦,为正气虚,多为肾精耗竭或肾阴不足;耳郭萎缩,为肾气竭绝。
耳轮甲错即耳轮肌肤甲错,多属久病血瘀。
3.耳内病变耳内流脓耳道内流出脓液,其色或黄或青,其质或稠或稀,称为脓耳。有虚实之别,涉及肝胆肾三经。实证多因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所致;虚证多因肾阴虚损,虚火上炎所致。
耳道红肿耳道局部红肿疼痛,突起如椒目状为耳疖,多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
望鼻鼻居面部中央,为肺窍,亦为脾所主,与足阳明胃经亦有联系。望鼻可诊肺、脾、胃等脏腑的病变。鼻部望诊应注意观察色泽、形态及鼻内变化。
1.鼻之色泽润枯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胃气未伤,属病势较轻;见于久病为胃气来复,属病势向愈。鼻端晦暗枯槁,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颜色鼻端色白,多为气血亏虚;色赤为肺脾蕴热;色青为阴寒腹痛;色黄为有湿热。
2.鼻之形态鼻头肿胀若属红肿或生疮,并感疼痛,属邪热盛,常见于胃热或血热。若鼻及两颊、前额等部位皮色暗红或血络扩张,或伴有丘疹、脓疱或鼻赘,称为酒渣鼻,多因肺胃蕴热,热毒凝结,日久瘀阻所致。
鼻柱溃陷多见于梅毒患者;鼻柱塌陷,兼眉毛脱落,为麻风恶候。
鼻翼扇动鼻翼因呼吸急促而扇动,也称鼻扇。多为肺气不利,宣降失常,多见于哮病、喘病等。新病多为痰热,久病而汗出者是肺气衰竭之危候。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外感引起者,多见于风热壅肺;实证出血量多,色深红质稠者,多因肝火犯肺,或胃火上炎,灼伤血络;虚证出血色淡红而质稀,多因脾不统血,血不循经而外溢所致。妇女经期鼻衄随月经周期而作,称为“倒经”,多因肝郁化火犯肺,或阴虚肺热。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易致气息难通,多属湿热邪毒壅结鼻窍。
望口与唇口为饮食通道,脏腑要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故望口与唇的异常变化,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1.望口口角流涎见于小儿,称为滞颐,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歪不收。
口疮口腔内膜上出现黄白色如豆大、表浅的小溃疡点,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为口疮。多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所致。
鹅口疮若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为鹅口疮,又称“雪口”。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也可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
口之动态《望诊遵经》将口唇的异常动态归纳为“口形六态”: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张口气出,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之候。口噤——口闭难开,牙关紧闭,属实证;口噤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兼半身不遂,则为中风入脏之重证。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为邪正交争所致;兼见角弓反张,多为破伤风患者;新生儿口撮不能吮乳,多为脐风。口僻——口角向一侧歪斜,见于风邪中络,或风中脏腑之患者。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常见于疟疾初起。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为动风。
2.察唇唇部色诊与望面色基本相同,但因唇黏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泽变化比面色更为明显,易于观察。正常人唇色红润,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
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多属热盛;深红干燥,属热盛伤津。
唇色青紫多属阳气虚衰,血行瘀滞。
唇色青黑因寒凝血瘀,或痛极血络郁阻所致。
口唇干裂为津液损伤,多因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所致。
口唇糜烂多因脾胃积热上蒸,热邪灼伤唇部所致;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望齿与龈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护于齿,为手足阳明经分布之处,故望齿与龈可诊察肾与胃肠的病变,以及津液的盈亏。温病学派对验齿十分重视,在阳明热盛和热伤肾阴的情况下,观察齿与龈的润燥情况,可以了解胃津、肾液的存亡。
牙齿动态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咬牙齿介齿,多为热盛动风或痉病;睡中齿介齿,多因胃热或虫积等。
2.望牙龈牙龈色泽正常人牙龈淡红而润泽,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匀的表现。牙龈淡白,多因血虚或失血,龈络失养所致;牙龈红肿疼痛,多因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熏牙龈所致。
牙龈形态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常有渗血和脓液,称为牙宣,多因肾虚或胃阴不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牙齿脱落,口气腐臭者,称为牙疳。多因胃腑积热,或外邪引动,邪毒上攻牙龈所致。
齿衄牙缝出血,称为齿衄。多因胃火上炎,或胃肾阴虚,或脾不统血所致。
望咽喉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又是呼吸、饮食之门户,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其中以肺、胃、肾病变为主。健康人咽喉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发音正常,食物下咽顺利。
1.红肿新病咽部深红,肿痛较甚,多属实热证,因风热邪毒或肺胃热毒壅盛所致。
久病咽部嫩红,肿痛不甚,多属阴虚证,因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若咽部淡红漫肿,疼痛轻微,多因痰湿凝聚所致。
咽喉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突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表面或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咽痛不适者,为乳蛾,又名喉蛾。因风热外侵,邪客肺卫;或肺胃热盛,壅滞喉核;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
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语言困难,身发寒热者,为喉痈,多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所致。
2.溃烂新病咽部溃烂,分散表浅,周围色红,为肺胃之热轻浅;若溃烂成片或洼陷,周围红肿,为肺胃火毒壅盛,蒸灼肌膜而致;咽部溃腐浅表分散,反复发作,周围淡红,多属虚火上炎;若成片洼陷,周围淡白或苍白,久不愈者,多为气血不足,肾阳亏损,邪毒内陷所致。
3.伪膜咽部溃烂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称为伪膜。若伪膜松厚易拭去者为病轻,为肺胃热浊之邪上壅于咽所致;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强剥出血,或剥后复生,伴犬吠样咳嗽、喘鸣者为病重,此为“白喉”,因外感时行疫邪,疫毒内盛,或热毒伤阴所致。
三、望颈项颈项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为颈,后部为项,合称颈项。颈项内有呼吸气道与饮食路径,又是经脉上达头面必经之处。颈项经脉阻滞,可引起全身的病变;而脏腑气血失调,亦可在颈项部反映出来。观察颈项应注意其外形和动态变化。
外形变化1.瘿病颈前结喉处,单侧或双侧,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称为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所致。
2.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或因外感风热时毒,气血壅滞于颈部所致。
动态变化1.项强指项部筋脉肌肉拘紧或强硬,俯仰转动不利。伴头痛,恶寒,脉浮,多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伴高热神昏,甚则抽搐,多属热极生风;睡醒后突觉项强不便,为“落枕”,多因睡姿不当或风寒客于经络,或颈部肌肉劳损所致。
2.项软指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小儿项软,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病患儿;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多为脏腑精气衰竭之象,属病危。
3.颈脉搏动指在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可见于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的患者。
4.颈脉怒张指颈部脉管明显胀大,平卧时更甚。多见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患者。
四、望躯体望胸胁胸属上焦,内藏心肺等重要脏器,为宗气所聚,是经脉、血管循行布达之处。胸廓前有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胁肋是肝胆经脉循行之处。望胸胁可以诊察心、肺的病变,宗气的盛衰,以及肝胆、乳房等的疾患。
正常人的胸廓呈扁圆柱形,两侧对称,左右径大于前后径,小儿和老人则左右径略大于前后径或相等,两侧锁骨上下窝亦对称。
1.扁平胸胸廓前后径较常人明显缩小,呈扁平形。多见于肺肾阴虚、气阴两虚的患者。
2.桶状胸胸廓较前后径增大,左右径相当,呈圆桶状。多为素有伏饮积痰,壅滞肺气日久,或肾气不足,不能纳气所致。
3.鸡胸胸骨下部明显向前突出,形似鸡之胸廓畸形。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骨骼失于充养所致,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4.肋如串珠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多见于佝偻病患儿,因肾精不足,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所致。
望腹部腹部指躯干正面剑突以下至耻骨以上的部位,属中下焦,内藏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
正常人腹部对称、平坦,直立时腹部可稍隆起,约与胸平齐,老人和小儿腹部略呈圆形。
1.腹部膨隆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耻连线。若腹部胀大,伴周身俱肿者,为水肿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所致;若仅腹部肿大,四肢消瘦者,为鼓胀,多因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
2.腹部凹陷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耻连线。腹部凹陷如舟状,肌肉松弛失去弹性,伴形体消瘦,可见于久病脾胃气虚,机体失养,或新病吐泻太过、津液大伤的患者;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称“肉消着骨”,为脏腑精气耗竭,属病危。
3.腹露青筋腹部皮肤青筋暴露。常与腹部膨隆同时出现,可因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可见于鼓胀重证。
密切相关。腰为身体运动的枢纽,为肾之府。
正常人腰背部两侧对称,俯仰转侧自如,直立时脊柱居中,颈、腰段稍向前弯曲,胸、骶段稍向后弯曲,但无左右侧弯。
1.脊柱后突脊骨过度后弯,以致背高如龟,称为“龟背”,俗称“驼背”。若见于小儿,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精亏虚,骨髓失充,督脉虚损;若见于成人,多为脊椎疾患。若久病见后背弯曲,两肩下垂,称为“背曲肩随”,为脏腑精气虚衰之象。
2.脊柱侧弯脊柱的某一段持久地偏离身体正中线,使脊柱形成侧向弧形或“S”形。多因发育期坐姿不良,或先天禀赋不足。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